巴氏奶,即由巴氏法处理的鲜奶。按照业内的说法,巴氏奶一般保质期较短,但保存了绝大部分的营养和口感。正因为此,巴氏奶成了乳业企业争夺的焦点之一,而给国产乳业巨头光明乳业也身在其中。
以低温巴氏奶为主要营收来源的光明乳业能否靠巴氏奶重夺乳业巨头老三的位置呢?运营商财经网试图以此还原低温奶市场的竞争现状。
诸多乳企的“鲜牛奶”之争
面对液态奶、奶粉市场趋于饱和的现状,快速增长的低温鲜奶市场已经成为众多乳企竞相争夺的细分市场。
与常温奶不同,低温鲜奶指的是以新鲜牛奶为原料,采用巴氏法加工而成的牛奶。由于这一品类需低温保存,且保质期较短,因此在工厂就近、终端冷柜配置以及物流成本效益等方面有所受限。目前来看,市占率靠前的企业以区域性品牌为主。
去年12月6日,伊利宣布推出3款低温鲜奶新品:伊利金典鲜牛奶、伊利牧场清晨鲜牛奶以及伊利鲜牛奶。此次三款鲜奶新品齐发,尤其是以金典命名,这一举动在业内看来,或许是伊利在低温鲜奶领域的布局提速信号。
12月10日,法国品牌优诺宣布正式宣布进军鲜奶市场;
而在去年11月份的进博会上,纽仕兰鲜牛奶通过空运直达市场,从新西兰挤奶到国内上市仅需要3天时间。此外,美国加州的鲜牛奶也进入了市场,与国内物流商顺丰冷链合作。
4月,恒天然旗下安佳则在国内市场推出了自有品牌鲜牛乳产品。此外,蒙牛、光明、三元、新希望以及北欧乳企Food Union等都在加码布局这一市场。
作为老牌地方乳企,光明乳业正是以“巴氏鲜奶”起家,因此在这一领域有较大的优势:不仅拥有供应稳定、质量优良的原料奶基地,在产品贮存、运输、交接等过程中也拥有先进的全程冷链保鲜系统。
光明乳业温巴氏奶国内?
不过,巴氏鲜奶并不是光明乳业份的产品,除去国内的一些区域性品牌,光明还面临着“明治”这类外资的威胁。另一方面,蒙牛、伊利这样的龙头企业也在逐步将巴氏鲜奶布局至范围。
资料显示,蒙牛在2017年成立了鲜奶事业部。2018年1月,蒙牛鲜奶事业部启动新品启动会,推出三个子品牌:针对入户渠道的鲜奶品牌“蒙牛.新鲜严选”、主打高品质的鲜奶品牌“每日鲜语“、主打新鲜的鲜奶品牌“新鲜工厂”,“每日鲜语”、“新鲜工厂”已经投产。除此之外,伊利巴氏鲜奶品牌“百格特”也已经在哈尔滨开始运营。
这意味着,巴氏鲜奶的竞争已经由区域性竞争发展为性竞争。
巴氏奶能让光明乳业重回乳业第三?
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下,光明乳业还能够凭借巴氏低温奶重回乳业第三吗?
光明乳业源始于1911年,正式成立于1996年,百年发展至今,是乳业的“老大哥”。
2002年,光明乳业上市,虽晚于伊利登陆资本市场,但是产销量、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市场占有率均排名,营业收入达50.22亿元,甚至超过了伊利和蒙牛之和(伊利营收为40.10亿元、蒙牛仅为4.59亿元)。
然而,高光时刻并没有持续多久。
2003年,伊利和蒙牛凭借着无须冷藏、保鲜期长且价格低廉的常温奶开始大肆抢占市场。
快消市场瞬息万变,习惯了做老大的光明在足足一年后才反应了过来。然而,为时已晚。做低温奶的光明已经被挤到了行业第三的位置。
此后,直至光明乳业推出超级单品莫斯利安,才挽救光明在常温奶上的落后局面。
那么现如今依靠低温巴氏奶为主要营收来源的光明乳业还能重回行业吗?
数据显示,作为光明乳业的重要发展战略,其低温巴氏奶市占率达40%,位于。2019年上半年,其“新鲜产品”实现营收约40.23亿元,同比增长12.44%,贡献了光明液态奶六成以上营收。
另外,旗下的核心单品优倍鲜奶2019年销售将达20亿元,也是国内销量的鲜奶单品。
不过,疫情影响,造成了生鲜物流体系的终端,零售店人流下降,以及对于巴氏奶的配送上门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同时,巴氏奶线上平台、美团饿了么外卖平台的销量也不乐观。
值得注意的是,光明乳业的管理也存在一定问题,在王佳芬退任后,光明乳业平均不到三年就会换帅一次,“平稳过渡”成为了公司发展的主旋律。当蒙牛和伊利都在高歌猛进时,光明没有声响。
明明已经身为落后者,还摆脱不了老大的思维和路数,不去求新求变,这和管理层有很大的关系。
2018年,濮韶华担任董事长,他曾直言,光明乳业在战略上没有太大的调整,还将继续坚持王佳芬十年前提出的“新鲜”战略。
他的理由是,光明乳业在冷藏鲜奶和酸奶上的市场占有率还是,这是光明的核心竞争力。
濮韶华的坚守或许是正确的,但也要正视乳业的行业特点。
总而言之,目前的市场对光明乳业的核心产品巴氏低温奶有着影响,再加上管理上的“求稳”不去创新,光明乳业又该如何“保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