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北大荒精神:从北大荒到“中国粮仓”

2021-06-185888.TV 品牌新闻

北大荒成为名副其实的“北大仓”,这里耕种的4000多万亩肥沃农田,每年为国人提供400多亿斤粮食。

北大荒5.54平方公里的黑土地土壤条件好,“抓把黑土冒油花,插上筷子也发芽”,但开垦条件难,冬季气温低至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冬天的冻土和溢流的江水会将春夏播种的努力付诸东流。

1954年,时任铁道兵司令员兼政委的王震在黑龙江省汤原县视察时关注到,“北大荒是大搞农业机械化的用武之地”。

在王震指示下,1954年10月,汤原县铁道兵第五师副师长余友清带领数千人的队伍走进荒原,在密山县建立了北大荒的第一个军垦农场,拉开了我国大规模开发北大荒的序幕。

开发北大荒期间,王震尤为重视知识分子和科技人才。他先后从北京农机学院、北京农业大学要来一批应届毕业生,到铁道兵垦区担任技术员、开荒队长。女拖拉机手梁军,作为北京农机学院机械化专业的1957届毕业生之一,来到了北大荒。

1957年9月,由200多名大学生和技术人员组成的荒地勘测设计分院在密山落地。他们踏荒原走沼泽,历经艰险。到“文革”前夕,完成各种比例尺的单测地形图工作量6700多平方公里,为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北大荒奠定了基础。

1958年3月,党中央发布《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10万转业复员参加生产建设的部队官兵浩浩汤汤来到北大荒。郭沫若曾赋诗一首,“卓越的人民解放军的将士们……你们是转换阵地,向地球开战!”

开荒者用草绳、树枝绑几个人字架,搭上横梁,顶盖草、底垒坯,搭成“马架”。晚上睡在地铺上,透过茅草缝能看见星星。“先生产、后生活”是当时最光荣的口号。

黑龙江普阳农场前机关办公室主任王惠侗回忆,开荒后,地里都是大泥巴片子,没有耙,大家一只手拿着棍,另一只手负责播种,种子放在当兵时戴的大檐帽里。他们用棍子戳洞,用铁锹开沟,用锄头刨坑,能用的手段都用上,起早贪黑,播种下上万亩大豆。

梁军曾说,自己是“北大荒的女儿”。她学习拖拉机,凭借积极劳动,当上了劳动模范,改变了原本要当童养媳的命运。她把青春留在了“天冷人心热”的北大荒。

点击进入北大荒品牌专题
    您留言,我回电,快速找产品!

    *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火爆食品招商网代理商服务条款》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客服中心

    客服中心

    【长按指纹】识别图中二维码
      或搜索公众号hb5888tv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