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阵阵热风吹来麦香,是华北平原上万顷麦田结出的金色海洋。伴着这一片金黄,河北隆尧的今麦郎优质麦基地正在共享着成熟的喜悦。
从2005年正式启动“优质麦工程”至今,今麦郎孕育在麦田里的品牌梦想,已经在这17个年头里像金黄的麦穗一般越发饱满。
远大的理想总是藏于质朴的田野
一家做食品的企业为什么非要跑去种麦子?这背后的故事关乎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长,更是一份强国的决心。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到中国的粮食布局。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粮食大国,作为中国传统的三大主粮,中国一直是小麦消费的大国。长期以来,虽然中国小麦产量很大,但出于粮食安全和品类补充等多样需求,小麦也一直是我国粮食进口中的重要种类。当然,随着近年来国家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也在逐年提高,小麦进口占粮食进口的比重有所下降,当前中国的小麦供求处于紧平衡状态。
但这不意味着中国小麦就此摆脱进口依赖,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21年中国小麦累计进口数量971.68万吨,较2020同期增加16.27%,而2021年中国小麦产量为13695万吨,同比2020年增长2.01%。从数据上看,中国小麦进口量只占生产总量的7%,在中国小麦基本自足的情况下,还需要进口的部分其实是为了满足食品加工等企业的需要。特别是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食物需求结构转变,国内高端优质小麦供给不足,大部分食品企业都依赖进口的优质小麦。
所以,对于中国的小麦生产来说,优质小麦的产能不足,对小麦品种的补充不够,才是影响小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近些年国际环境和疫情影响的不确定性,再次让国人意识到“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无论何时,抓住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才是抓住了生存与竞争的根本。
今麦郎的“优质麦工程”着眼的不只是企业自身的发展,更是国家长远的粮食安全问题,从种出一颗好麦子开始,用实际行动为夯实国家粮食安全而贡献企业能量。
牢筑“中国麦仓”的自信与底气
自2005年开始启动“优质麦工程”至今,今麦郎聚焦小麦品质的提升,大力种植推广优质小麦,这十几年的努力背后是一份企业的坚持,要让中国麦满足中国胃。如果大家平时关注一些小麦加工食品的宣传信息,经常会发现“优质进口小麦”这一类的措辞并不少见,方便速食行业同样如此。但今麦郎相信,用中国的好麦子同样能生产出一碗好面,为此不惜从源头开始种植,争得就是“国麦”这口气,拒绝进口麦的品质依赖,全面推动优质“国麦”的发展。
今麦郎在“优质麦”种植这条路上已经走过了17个年头,始终走在这个行业的端,从开始的订单农业到成立产业联合体,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优质农作物的生产,如今已经拥有30万亩优质麦种种植基地,10万合作农户,年处理小麦300万吨,方便面年产能140亿份。今麦郎“优质麦工程”不再是简单的农业种植,而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一个有效试验,为促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以食品企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每一个国家性的命题之下,本土企业都应该是积极履行责任的主体。从优质麦到优质面粉再到优质面,“优质麦工程”构建起集种植、收购、加工、研发、销售为一体的优质麦全产业链。不仅通过优质原料加工出优质产品,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提升了企业产品的质量与销量;更是在带动农村产业化的发展之路上,更是将利益共享给了更多的农业种植个体,对于拉动地方就业,提升地方税收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种好麦,吃好面,这不是一句喊出来的口号,而是今麦郎用17年的坚持与30万亩麦田积累出来的底气。或许在这个越来越追求效率和速度的时代,今麦郎“种麦子”的行为更像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笨功夫,但比起一时的企业效益和业绩,今麦郎选择的是一条要长期坚持下去的道路,注重的是企业命运和民族责任的同频共振,即使是一碗面,也要有端稳中国面碗的自信与坚持。
从麦田到餐桌的高端转型
从好麦到好面,还有关键的一步,好技术。
要想把这份麦田里香气呈现在千家万户的餐桌上,更需要好产品的加持。不管是家喻户晓的经典“一袋半”,还是低调的弹面、乌冬面等产品,都是今麦郎不断进行品质升级和技术升级的结果。
时间来到2022年,在健康消费升级的大环境、大趋势下,方便速食呈现高端化、健康化、正餐化趋势发展。今麦郎顺势而为,推出“0油炸免煮拉面”拉面范,采用颠覆性的创新“蒸煮工艺”。这是今麦郎历经10年技术攻关积累、48个产品开发迭代升级、31项重大技术突破,583次配方设计与工艺试验取得的重要技术成果。以技术革新打造方便速食行业的划时代“新物种”,健康方便速食的新潮流。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也是食品企业持续生存的根本。更好的品质来自于更好的麦子,从麦田到餐桌,今麦郎始终为国民更高品质的健康饮食而努力着,让人们在一颗颗饱满的麦粒中品尝成熟的好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