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波上市热潮,三只松鼠、良品铺子这几个零食界“BAT”的品牌,近也频频爆出上市消息。但这不是三只松鼠次提出上市请求,早在2017年3月,就提交过IPO审核,同年10月审核状态变更为“中止审查”,原因为“签字律师辞职”;同年10月31日,又更新了招股说明书申请上市,而证监会称,鉴于三只松鼠尚有相关事项需要进一步核查,决定取消对三只松鼠发行申报文件的审核。
这一家“网红零食店”,为何纵使是一波三折也要加入上市热潮?在招股书透露了一些信息。
借着“互联网+”的模式,三只松鼠、良品铺子都迅速提升了自身品牌影响力,依靠自身强大的“网红特质”带动销量。
据三只松鼠招股书显示,在2015~2017年度,其毛利率分别为0.4%、5.3%、8.3%。对比据良品铺子财报,在同期,其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31.1亿元、42.3亿元和53.7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4700万元、1.05亿元和1.18亿元。毛利率分别为32.7%、32.7%、29.4%(与产品线有关),而同期的净利润为1.5%、2.4%、2.2%。而且与良品铺子相比,三只松鼠还少了线下门店运营成本。
显然三只松鼠对于电商模式的依赖性要大于良品铺子,其优势是线上的IP价值;而良品铺子则凭借的是其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区多达2064家的线下门店,其中,加盟店就能为其贡献约19亿元的收入。
在上游供应链环节,三只松鼠和良品铺子基本都是采取的“贴牌+销售”的模式。资料显示,2017年良品铺子的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为0.77%,2017年上半年三只松鼠的研发比重为0.24%。这些研发投入中大部分是产品布局或者包装设计费用,即基本上采用的是与第三方合作的方式。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是单方面的“销售商”。
因此在销售费用情况上,2015~2017年度,良品铺子的销售费用占营收比重分别为22.8%、22.2%、19.5%。而三只松鼠2016年的销售费用占营收比为20.8%。不难看出这主要是其业务模式的结果。
在业务模式影响下,产生了诸多不良后果,例如在产品定价方面没有过多的议价权,自身只能在“进货”的成本上加价卖才有自己的利润;例如导致了产品的同质化严重;再例如不具备完整的产业链整合能力,自身只能控制到体系的末端,就是无法直接管控,但又需要承担管控不良之后造成的责任,实际反映出来严重的就是食品问题。
资料显示,2016年底,良品铺子上了成都食药监局通报食品监督抽检结果的黑榜;2017年2月,良品铺子一款原生腰果产品因霉菌超标在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抽检结果中为不合格。
三只松鼠招股书显示,2016年7月-2017年6月,因产品保质期标注与食品标准不符、产品不符合食品标准等问题,先后被7名消费者起诉,涉及产品包括卤藕、雪菊、冻干柠檬片、奶油味瓜子、和田骏枣、鱿鱼丝等。食品这一问题被业内普遍认为将会成为上市之路上的绊脚石。
业内专家认为:即便完成了上市,三只松鼠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因为随着互联网零食行业发展,依托互联网发展的“淘品牌”之间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发展模式就必须更加丰富,一些核心竞争力也得建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