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农畜牧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农畜牧”)是北京三元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控股企业,是集团乳业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营业务涵盖奶牛育种、奶牛养殖、奶牛社会化服务体系。目前,公司奶牛总存栏8.5万头,日产牛奶1400吨,是三元食品、艾莱发喜的优质原料奶供应商;旗下北京奶牛中心是我国牛育种的龙头企业,优质冻精市场覆盖率保持全国第一。
2020年,首农畜牧实现营业收入221464万元,利润总额22005万元,同比分别增加11.36%、158.41%。牛奶产量、质量双超历史最好水平,头年单产完成11247公斤,其中有4个牛场荣登国内奶牛单产13吨殿堂,8个牛场单产突破12吨。河北首农、巴彦淖尔分公司、金银岛等13个牧场利润均在千万元以上。所有外埠牧场全部盈利,规模效益逐步显现。
完善组织架构,优化管理流程。“十三五”是首农畜牧的转型发展期,牧场由原来集中在北京逐步向全国布局,管理半径扩大,如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系成为公司新的课题。几年来,公司根据战略定位,调整优化公司总部部室设置,明确职责权限,梳理业务流程,完善内控制度,总部与牧场之间运转顺畅、衔接紧密。公司部室推行模块化管理,模块间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工作效率大大提升。各牧场根据规模大小、管理需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系,推行例会制、工作日报制和事项督办排期制,从综合协调、生产管理、后勤保障、督导检查、绩效考核等方面建立全过程的管控体系。同时,牧场间注重学习交流,形成了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
推行管理标准,夯实牧场基础。标准化是企业规范与提升的有效工具。2019年初公司发布实施《首农畜牧奶牛养殖标准化操作规程(SOP)》,标志着首农畜牧奶牛生产管理进入标准化、制度化时代。通过SOP的宣贯、推行,辅助于现场管理“刚性六条”等措施的实施,各岗位(工种)现场操作的一致性、规范性得以提高。过程决定成败,SOP宣贯两年来,奶牛生产关键技术指标连年提升,奶牛单产年提高幅度均在800公斤左右,奶牛繁殖、牛只死淘等关键指标均呈大幅改善,为健康高产奠定了基础。
加快技术创新,促进产业转型。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开展技术创新,自主研发TMR监控系统,提高日粮制作精准度;开发牧场数据管理平台,实现牧场远程管理,管理效率极大提升,尤其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数据管理平台发挥其突出的作用;综合环境参数、奶牛生理指标,研究推广暑期热应激智能化降温系统,示范牛群暑期降奶幅度明显改善,头牛日节水100升。在奶牛暑期管理方面,公司持续加大设施设备投入,科学实施营养调控,加强暑期繁殖管理与奶牛保健,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奶牛暑期管理技术体系。针对大通铺式牛舍维护难度大、后续环保问题突出的问题,大胆尝试发酵床技术,推出《首农畜牧发酵床应用标准》,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加强全过程的牛奶质量管控,2020年牛奶体细胞数、牛奶细菌数分别为19.19万/ml、1.58万/ml,创历史最好水平。
优化布局调整,加快工艺升级。以京津冀一体化、疏解非首都功能、落实集团战略为契机,有序实施牧场外迁。“十三五”期间,完成了北郊五场、长阳二场、辛堡牛场等15个牧场的搬迁工作,调动牛只1.5万多头,分流安置人员543人。采用轻资产经营模式,租赁邢台牧场、兰考许河、兰考红庙等6座牛场,完成了新乡延津牧场收购。同时陆续完善河北定州园区、滦县分公司、山东分公司等后期工程,使之进入满负荷运营,目前外埠牧场总存栏、总产奶占比已超过公司总规模的70%以上,外埠牧场已成为公司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潜力股。
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加快老旧牧场提升改造,周密规划,科学设计,严控预算,出色完成牧场维修改造任务。2020年3月18日的瞬间十级以上狂风,把部分老牧场摧毁的七零八落,灾情发生后,公司项目部紧急研究抢修方案,降低灾害损失。随着南二、南三、小务等牧场的灾后重建与升级改造,2020年首农畜牧所有牧场彻底告别“管道”挤奶,这是一个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符号。
完善内控体系,加强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面对管理半径增大、运营模式变化、财务人员紧缺、搬迁牧场后续问题处理等种种压力,公司运筹帷幄,科学应对。在制度建设、成本核算、库房管理、资产管理、经营分析及内控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NC管理系统为依托,优化业务流程,完善内控体系;严格资金监管,做好资金统筹规划,缓解企业经营压力。规范成本核算,及时为企业提供财务分析及决策依据;密切关注税政新规,做好税收筹划,降低公司纳税成本;注重财务人员队伍建设,通过网络直播与实操授课等形式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满足公司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