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周刊》:专访上海水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濮韶华:从出口创汇到让国人吃上更多“外国鱼”

2018-09-035888.TV 专业市场

作为以获取世界海洋渔业资源为核心业务的国资企业集团,在“产业外扩,产品回国”战略下,上海水产集团正在努力搭建资源型的跨国产业链,优化国内的水产品消费结构。

“走出去”与“走回来”对接,一方面,通过跨国并购、合资等多种方式,以获取渔业资源为重点,整合远洋渔业价值链;另一方面,把通过远洋捕捞或贸易而获取的优质远洋渔业原始产品或加工产品运回国内,借助冷链物流运输和精深加工等环节,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让消费者的餐桌“更丰盛”。

这可以说是上海水产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上海水产集团” )对自己40年来发展战略的高度概括。

作为以获取世界海洋渔业资源为核心业务的国资企业集团,在“产业外扩,产品回国”战略下,上海水产集团正在努力搭建资源型的跨国产业链,优化国内的水产品消费结构。

近日,上海水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濮韶华接受《经济周刊》记者专访,就集团对顺应国家海洋战略,在改革开放40年中经历的不同发展阶段做了介绍和回顾,并对行业未来做出展望。

国家远洋渔业政策40年转变:从倾向支持捕捞到鼓励综合投资

《经济周刊》:改革开放初期,为什么提出发展远洋渔业?上海水产集团采取了怎样的经营模式?

濮韶华:改革开放从1978年起步,的远洋渔业“走出去”始于1985年,我们初的想法是“走出去”创汇。当时我们的船队到国外捕捞,一方面是为了获取的海洋资源为国家创汇,另一方面是把近海可捕捞的渔业资源留给集体经济组织的渔民。

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海水产集团不仅购买了德国的大型渔船在北太平洋公海作业,还开辟了在非洲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亚等国家经济专属区的渔场,那时我们的渔获产品主要销往欧美、日本市场,主要关注出口创汇。

世纪之交时,上海水产集团开辟了鱿鱼钓、金枪鱼延绳钓和金枪鱼围网等作业项目。这些项目填补了当时我国渔业捕捞的空白,之前我国没有这样的装备,也没有这样的技术,经过15年左右的积累,我们有了这样的资金和技术的实力,这是一个转折。与此同时,上海水产集团的海外项目发展到了中西太平洋的斐济、马绍尔等岛国,并到南极试捕磷虾。

在大型拖网时代,我们捕捞的阿拉斯加鳕鱼被加工成鱼柳、鱼饼,进入西方国家超市销售,并在用作一些汉堡包的原料,但我们只负责捕捞,没有延伸到加工产品的开发,这是根据当时我们的经营业态和国内市场的消费情况决定的。

《经济周刊》:改革开放40年来,您认为国家的远洋渔业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

濮韶华:国家对远洋渔业的政策也经过了不断的调整和优化,初的目标是换汇和“获取资源”,一方面是自然资源,另一方面是地域资源。我们去了很多之前没有去过的地方,比如基里巴斯、马绍尔群岛,这两国都没有跟我国建交,但是我们到那里就代表了经济的存在。

渔业政策已经从主要倾向支持捕捞,到现在慢慢调整为鼓励建设综合基地,如在海外基地建设码头,包括加油、修理等设施和配套的冷库、加工厂等,今年上半年已经提出了一些项目,下一步还会继续提供这方面的支持。

对此,我个人有两方面的理解,从国家战略角度讲,在渔业政策上,希望把资金从原来偏向捕捞自然资源转到综合投资;从产业角度讲,海洋资源再多也有穷尽的时候,所以远洋渔业捕捞经过这么多年发展,国家层面也认为有必要进行调整。

    您留言,我回电,快速找产品!

    *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火爆食品招商网代理商服务条款》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客服中心

    客服中心

    【长按指纹】识别图中二维码
      或搜索公众号hb5888tv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