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活在长江源头海拔4800米左右的关键鱼种——小头裸裂尻鱼,经过人工授精、孵化后,两万尾幼鱼苗生长良好。下一步,长江科学院将继续利用规模化人工繁殖的长江源关键鱼类,强化基础研究,夯实长江源鱼类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工作。
近日,记者在青海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的鱼苗培育池中看到,生活在长江源头海拔4800米左右的关键鱼种——小头裸裂尻鱼,经过人工授精、孵化后,两万尾幼鱼苗生长良好。这标志着青海省长江源关键鱼类规模化人工繁殖圆满成功,我国科研工作者首次实现了对世界海拔分布关键鱼种的规模化人工繁殖。
小头裸裂尻鱼属于冷水鱼,生长发育缓慢,长至50厘米长的成鱼,一般需要10多年,是我国特有的大中型鱼类,也是我省重点保护鱼类,是长江源水生态系统中的关键鱼种之一。长江科学院于2020年实现了该鱼的人工繁殖技术,掌握了成鱼的性成熟时间节点、胚胎发育水温需求过程以及关键出膜水温。为实现规模化人工繁殖,2021年,科研人员因地制宜构思并建立了一套既节水,又易控温、易换水、易充氧以及易挑拣卵苗的集约化孵化系统,克服了缺乏流水孵化设施的困难。
今年6月12日至28日,长江科学院科研人员在长江南源搜集性腺成熟度良好的亲鱼,原位开展人工挤卵、采精,实施湿法人工授精获得受精卵,在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的水利部长江委长江科学院江源基地实施人工孵化。终,孵出2万尾新生仔鱼,且存活良好。 同时,研究团队挑战性地完成了2万尾仔鱼的长距离汽车陆运任务,经过13个小时、1000公里的不间断运输,将新生鱼苗从杂多基地安全运抵西宁,养殖在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经过规模化人工繁殖的幼鱼苗,目前鱼长在2-3厘米,经过水温调节、饵料配置,幼鱼游动活泼、长势良好。
据这项试验的牵头人、长江科学院水环境所高级工程师李伟介绍,实现规模化人工繁殖使得大规模人工保育长江源关键鱼类成为可能,为评估气候变化引起的水文情势变化(如水温、洪水过程变化等)对长江源水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实验材料,使该大中型冷水性鱼类推广开发潜力初现。下一步,长江科学院将继续利用规模化人工繁殖的长江源关键鱼类,强化基础研究,夯实长江源鱼类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工作。(李欣)
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