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古称曹州,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被誉为“中国牡丹之都”“民间艺术之乡”。作为传统农业大市,菏泽农业资源丰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具有良好基础。为促进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赋能山东菏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菏泽市功能性食品产业“科企沙龙”活动近日在江苏省苏州市举办。来自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山东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哈尔滨商业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江南大学、浙江大学等全国行业组织及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菏泽市科学技术协会、鲁西新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单位的有关负责人以及菏泽市食品加工企业代表等参加活动。与会专家表示,产学研要加大合作,构建高效沟通机制,让更多“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全力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
菏泽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樊玉占表示,近年来,菏泽立足食品产业基础较好、产品门类繁多和产业链比较完整的实际,围绕把传统产业做大做实、做强做优的目标,积极引进保健食品项目,大力推动传统食品产业提档升级,促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和品牌高端化,突出打造产品品牌、企业品牌、行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在鲁西新区高标准规划建设了医养健康食品产业园区,形成了由大树集团、巧媳妇等十几家过亿元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功能性食品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他指出,当前,菏泽正处于突破发展的历史机遇期。菏泽市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全力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争取促成更多的创新项目在菏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秘.书长刘昊宇表示,一直以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利用学会专家资源优势和强大的凝聚力,不断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助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学会积极申报并承担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创中国”功能性食品产业科技服务团项目。服务团以孙宝国院士为首席专家,以众多扎根在科研和产业一.线的青年科学家为主力军,在山东菏泽、山西吕梁、山西运城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开展了多方位的科技服务。刘昊宇同时指出,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也发现,地方产业尚存在科研基础薄弱、加工技术落后、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科技成果的有效落地转化远非‘zui后一公里’,需要地方政府、协(学)会、高校和研究机构及产业等多方联动和通力合作,需要长期的投入与积累。希望借此契机,产业与科技界能够构建高效的沟通机制,保持动态的合作交流,让更多‘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只有重视科技的发展,以科技引.领,行业才能腾飞。企业要有真心、真意、真情,更要用真金白银来支持科技落地、行业发展。”山东大树集团董事长李玉岭表示,大树集团围绕食品配料、农副产品等4个板块发展,下一步,希望通过与更多的专家学者展开多种合作,助力菏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大创新形成“百花齐放”局面
服务产业、服务企业,一直是食品科技工作者从事学术科研的初心所在。在此次活动中,受“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山东菏泽科协邀请,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创中国”功能性食品产业科技服务团的多位专家作报告。
如何实现功能性食品与保健食品的对接,是行业一直思考和关注的问题。市场监管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田明作“功能性食品与保健食品比较研究”报告。田明表示,近年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支持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国家政策法规相继出台,食品声称功能的客观需要也日益显现。然而,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尚未明确功能性食品的概念及要求,这使得有关功能性食品的科学研究、生产销售、市场认知以及市场监管工作方向不明,尤其不能与具有法律定义的保健食品区分。“长此以往,不仅不能推动普通食品的科技创新,同时还会阻碍保健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发布《保健食品新功能及产品技术评价实施细则(试行)》,意味着新功能申请的大门已敞开,功能性食品的春天已经到来。”他进一步解释说,以往申请保健食品功能的路径只有一条,但随着实施细则的发布,评价方法变为开放式,多条路径被打开——对于新功能保健食品“建议予以注册”的,科学依据的充足性应为C级以上,A级为“科学证据”,B级为“支持性研究证据”。这意味着监管部门保姆式监管的理念开始转变,对保健食品的管理开始分级分类。
哈尔滨商业大学食品工程学院张娜教授和与会者探讨了目前市场日趋火热的植物基食品的发展问题。“与其追随国外,不如做好自己。”张娜表示,目前,国内植物基食品主要面临品类和口味单一、高端产品缺失两大问题。在植物基食品火热的发展下,国内企业应该“冷思考”。她以稻米基食品为例作了分析。2022年,我国稻米产量约2.0亿吨,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0%。稻米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约20%的稻壳、15%的碎米和10%的米糠等副产物,其有效利用率仅60%—65%。深加工是推进稻米产业增值的有效方式,开发甜味适中、高营养密度的稻米基产品大有可为。
“小产品、大市场。”上海食品风味与品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田怀香教授分享了调味品在现代食品工业中的创新应用。她介绍,“十四五”期间,香料香精产业发展融入国家不断深化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化转型升级。田怀香介绍,调味品向多样化、复合方便化、营养健康化方向迈进,其中复合调味料市场前景不容小觑。从目前来看,国内复合调味品行业仍处于行业导入期,需要打磨出符合消费趋势的创新产品。田怀香建议,一方面,要“减盐不减咸”,如可利用具有咸香特征的香气化合物通过嗅觉补偿增强咸味感知,能够弥补因“减盐”所导致的食品风味变化。另一方面,要“减脂不减味”,可通过脂肪调控氧化增加肉类特征风味,弥补油脂香味的缺失。
如何依托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让爆款产品变长红单品?江西中医药大学龚建平教授分享了实践经验。他表示:“开发大品种要符合社会及经济发展趋势,市场容量持续增长,即‘柴火还未烧起来’,且有独特的资源优势,未形成品牌梯队。”在他看来,爆款产品是对一种产品的重构。他举例说,粥是我国百姓的传统早餐,借助这一载体,将食药同源理念融入,打造食药同源产品。
积极践行大食物观
“要向江河湖海要资源”。如何将60%的大量虾蟹下脚料、副产物加以科学利用,为科学界和产业界所关注。浙江大学生物系统与食品科学学院蔡路昀教授介绍了如何利用水产品的生物活性物质实现精准营养。此外,针对近年来趋火的微藻,他介绍了微藻的产业化发展进程、研究进展以及微藻相关产品的研发情况。
“饮食干预是抗衰老方法中重要的一环,其中花卉对抗衰老的作用值得关注,产品值得开发。”浙江大学生物系统与食品科学学院陆柏益教授在“基于抗衰老的花卉资源挖掘与高值利用研究”报告中介绍。在陆柏益看来,在抗衰老方面,花卉资源值得开发。我国食用、药用花卉资源丰富。花卉研究热度逐年上升,中国、美国、印度、英国的研究居多;论文与专利中,花卉提取、食用价值的研究众多。研发团队汇集了国内逾百种花卉,对其进行了筛选分析。
陆柏益指出,花卉具有延缓衰老及其相关疾病的潜在价值,更多花卉资源在抗衰老方面值得进一步探究。其研发团队发现,桂花可溶性游离态酚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杜仲雄花活性成分车叶草苷具有预防衰老性肌肉功能减退和维持线粒体稳态作用。据了解,国内科研团队在产品开发方面不断发力,研发出添加了桂花成分的千岛湖桂啤、Costa咖啡,以及添加了睡莲花成分的花西子雕花口红等。
益生菌是近年来食品科研领域的研究热点,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翟齐啸教授分享了肠道微生态与益生菌的研究应用进展。翟齐啸表示,随着“肠-X轴”研究进展的不断加快,益生菌的功能也不断拓展,从调节免疫、调解代谢到调节神经系统,市场拓展加快。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益生菌消费市场,产品类型不断丰富,应用领域得到不断拓展,产品涉及普通食品、特殊食品及日化产品等。全球已有超过1000亿美元投入到与肠道微生态相关的科创公司。
目前,市场上益生菌相关产品琳琅满目,但益生菌加多少才有功能,如何用才合规,值得关注。山西大学张国华教授介绍了益生菌功效性评价的研究现状。她介绍,益生菌的功效性评价是各国政府及社会组织等制定相关标准、法规明确要求的重要内容,是对益生菌相关产品健康作用声称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虽然目前各国政府及行业组织对益生菌相关要求或指南建议不尽相同,但是对益生菌功效性评价是共识。“希望科技界和产业界共同合作,开展更为深入的益生菌功效性评价。”
汤臣倍健营养健康研究院张艺瀚介绍,新功能、新原料、新技术,是企业实施“科学营养”战略的关键路径。新功能方面,开展了被称为“天然阿司匹林”水溶性番茄浓缩物改善血液健康的多项研究,开发了相关产品;新原料方面,开发了自有专利菌株、富含糖胺聚糖胶原蛋白等;新技术方面,开展内稳态研究,形成健康评估体系。
活动期间,与会专家学者为“科创中国”(菏泽)精准营养膳食成果转移转化基地揭牌,并参观了山东大树集团在苏州的创新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