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能够从各个方面着手,让孩子了解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可以让孩子健康成长。下面就来探讨一下如何培养孩子的健康饮食行为。
认识影响行为 行为决定健康
饮食行为是健康相关行为的一部分,是指受有关食物和健康观念支配的人们的摄食活动,包括食物的选择、购买、吃什么、吃的频度、吃多少、如何吃、在哪里吃、和谁一起吃等等,受食物本身特征、个体心理和生理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饮食行为影响到人们的膳食结构和营养素摄入,从而对营养和健康产生影响。
健康的饮食行为取决于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认识是培养健康饮食行为的基础,其形成是通过学习实现的。对营养和健康有了正确的认识,才有可能采取积极主动的行为,并坚持下去,才能获得健康。
营养教育是提高健康认识、培养健康饮食行为的有效手段。营养教育可以提高儿童少年的营养知识水平,使其如何吃早餐、如何选择零食等行为发生转变,并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饮食行为。尽管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由于人们的营养知识缺乏、营养意识差,导致了某些营养问题的产生或加重。尤其是在我国农村地区,居民营养知识缺乏状况尤为严重。一些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居民营养知识的知晓率只有2.7%。其中儿童家长的喂养知识缺乏十分普遍,这是导致农村儿童营养不良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采取健康促进学校模式对学生营养与健康知识、态度的改变效果明显。经干预后,干预学校学生的营养膳食知识知晓率、肥胖与饮食及运动关系的知晓率、对健康饮食行为的知晓率、对运动方式的认识和态度均有明显改善。
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危害儿童少年的发育和健康。健康的饮食行为可以促进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认知能力。儿童少年中不吃早餐、经常吃快餐、喝含糖饮料等不健康饮食行为以及身体活动不足等,被普遍认为是造成儿童肥胖和多种慢性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健康的饮食行为还可以导致儿童营养不良。
面对现实 对将来寄予希望
吃不好早餐成为孩子成长的绊脚石。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营养充足的早餐不仅是儿童少年能量和营养素摄入的保障,而且可以防止超重和肥胖的发生、发展乃至成年期的慢性病。不吃早餐、吃早餐但营养不充足,不仅影响儿童少年的身体健康,还会降低上午的学习效率,影响他们的学习认知能力和体能。
1998年,广州、上海、济南和哈尔滨4城市中小学生早餐营养质量不足的比例为48.8%。时隔10年,2008年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小学生早餐营养质量不足的比例为78%。我国中小学生每天早餐食用4类及4类以上食物者比例从12.2%降至3.3%。也就是说,经过10年的发展,越来越富裕的父母没有能给孩子们提供有营养的早餐。
早餐吃不好,影响身心发育和学习成绩。大脑能够利用的唯一能源是血中的葡萄糖。不吃早餐或早餐营养质量不足的学生血糖水平相对较低,不能及时为大脑的正常工作提供充足的能源物质,使学习效率大大降低,从而影响学习成绩。
我国西部农村地区一些儿童有21.1%的学生一天只吃两顿饭。其中,尤以高中生最为突出,并且膳食结构单一,量和质均严重不足。结果导致了蛋白质摄入不足以及铁、钙、锌等微量营养素缺乏的问题十分突出。一日三餐成为影响他们健康和发展的制约因素。
正视社会 知晓承担的责任
目前,我国儿童少年不吃早餐、吃不健康零食、在外就餐、喝含糖饮料等不健康行为已成为普遍的现象。
儿童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家庭、学校是他们的主要生活和学习的场所。父母是他们生活的主要照料者,父母的行为影响着孩子饮食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而学校在重视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却忽略了对学生健康饮食行为的培养。
父母的食物选择影响孩子的饮食行为。父母购买食物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儿童少年对食物的选择。家庭中的食物大多由父母或其他看护人负责购买,孩子们只能从买来的食物中选择。因此,父母及其他看护人的习惯以及他们为孩子提供的食物种类,对孩子早期食物摄入模式和膳食结构的形成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甚至形成一生的影响。
学校对孩子饮食行为的培养重视不够。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营养健康的问题日渐被全社会所重视。而目前,学校在重视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却有些忽略对学生健康饮食行为的培养。
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亟待加强。健康教育课没有保证。调查中发现,虽然一些地区的学校开设了健康教育课,但往往没有课时保证;部分地区由于“应试压力大”等原因取消了健康教育课,主要靠校医和班主任等老师利用广播、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常规教育”;少数农村中小学从未开设过健康教育课,究其原因,部分老师认为与“上级部门没下达任务,师资力量不足,全社会不重视以及升学、就业不考这门课程等因素”有关。
健康教育课的师资配备不足、缺乏培训。不少学校的健康教育教师为兼职教师,多由校医、班主任或体育老师兼任。大多数教授健康教育课的教师从未接受过有关健康方面的培训,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自学了一些营养相关知识,但均不够全面。
学校周边食品摊潜伏隐患。学校大门周边的临时小食摊卫生条件较差,食品容易被污染,加上有的食品原料来源不明。调查显示,小学生、初中生在家和学校以外的其他地点常吃的零食前三位依次为冷饮、饮料和糖果。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如果长期食用不洁净的食品,增加了患病的机会。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影响饮食行为的重要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物质越来越丰富,为人们采取维护健康和增进健康的行为提供了物质基础,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人们享受着物质极大丰富和生活便利的同时,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导致了一些不利健康的因素发生发展。
健康饮食行为的培养 需要给力的行动
未来十年,是中国改善国民营养健康的关键战略时期。营养立法和政策是改善我国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的重要保障。政府主导、多部门协调合作、统一管理,以及建立长效的机制是保障营养工作顺利实施的关键。
要把营养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国民营养改善干预手段,有针对性地制定营养改善措施,大力普及营养知识,从小培养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健康的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必须从小抓起,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引导人们培养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的公共环境。
有效的管理机制是实施政策的前提。营养政策涉及到财政、卫生、教育、交通、农业、工商、食品监督和技术监督、社会福利部和环境总局等多部门,因此,在基层社区也要有一支营养队伍或组织,只有这样才可使营养政策落到实处。
全社会参与是根本。健康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培养一个人的健康行为必须从小抓起,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有效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开展各种以生活技能为主的营养宣传和健康促进活动,提高少年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
营养工作者——营养落地走向百姓。营养工作者走出“象牙塔”,利用知识讲座、媒体宣传、宣传材料、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借助电视、电台、报刊杂志、网络大力宣传科学营养知识,把科学、合理的饮食理念不断的深入大众,贴近百姓生活,使人们自发地抵制伪科学,摒弃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消除或降低其带来的不良影响。
媒体——搭建平台宣传饮食健康。近年来,营养信息传播缺乏主渠道,造成信息混乱,误导居民的食物消费行为和膳食营养观念。由于当今社会互联网已经普及,很多不准确或错误的营养信息随处可见,对民众尤其是儿童少年会产生不良影响,对其饮食与健康也会造成巨大危害。必须警惕食品广告与促销带给人们的不良影响。
营养立法是解决营养问题的根本
立法可以明确责任主体,促使责任人积极采取措施,可以为营养政策的实施保驾护航。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很早就认识到了营养立法是开展营养工作、改善居民营养状况、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和综合国力的保障。早在上世纪30年代、40年代就相继出台了系列法律。很多发展中国家也制定了儿童营养的国家政策,对改善和保障学生的营养状况和健康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或条例,学生营养工作才能得到更好的开展与推行,学生健康成长才能有根本保证,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才能持续提高。
建议:
一是建立和完善我国营养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措施。为了保障营养工作的开展,改善居民营养状况、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和综合国力,需要加快“国民营养改善条例”的出台和实施。
二是各级政府充分重视儿童青少年营养和健康重要性,制定有关政策和措施。
三是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建立营养计划或项目实施的长效、高效机制,把短期的项目变为持续的措施。
四是重视营养教育工作,把营养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国民营养改善干预手段,大力倡导健康的饮食行为。
五是通过税收、价格控制和政府补贴调整食品价格,改善食品供给结构。
六是加强有关食品产品标识政策的制定和管理。要求政府与厂商,包括食品饮料厂商及连锁餐厅与速食业必须提供营养食品,或是表明产品内容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