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绿色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孙少锋
近几年来,资源型食品企业凭借对上游的把控,显现出越来越大的优势。但他们中的大多数是由外销转向内销,在将产品面向国内销售时,或多或少地面临着品牌打造、发展、战略、销售方式和方法、消费者沟通等方面的挑战。
资源型食品企业如何才能顺利闯过上述关卡?一些转型较早的企业已经做出了样板,中绿集团便是其中之一。他们通过对自身优势的深度分析,退出了饮品、冻品、罐头、农产品等系列产品,并集合国内市场的实际情况,定制了不同的销售渠道和模式,使中绿无论是在品牌形象还是产品销量上都取得了很大突破。
目前,记者采访了中国绿色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孙少锋先生,请他就目前国内资源型食品企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发表自己的观点。
真正的绿色,在于贯彻与坚持
《糖烟酒周刊》: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像中绿一样具有资源优势的企业正在脱颖而出,您认为,这类企业该如何做,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孙少锋:无论企业的发展速度多快,都要坚持成本优势,特别是要重视原料。现在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拥有基地的企业,其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就有了很大的胜算;并且由于企业会亲自对基地进行严格管控,产品从质量上是有保证的,其品质优势就会很明显;再有就是企业要注意发挥多年来农产品加工技术优势。不少资源型食品企业都拥有符合外销标准的设备和技术,把这些应用于国内市场,也能够提升产品的硬实力。
《糖烟酒周刊》:早在很多年前,中绿集团就提出了“全程绿色”的观点,而事实证明,这种有前瞻性的、对全产业链的把控,成功助力了中绿集团的快速发展。中绿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而你们有是如何克服的?
孙少锋:我一时还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语来概括艰难处境中前行的状况。直到2010年“中绿粗粮王,完人博饼送奔驰、游艇活动大赛”启动,我敲响开博大锣那一瞬间,才意识到了这一个“搏”字最能体现自己的性格,同时也是中绿发展壮大的动力所在。中绿集团成立至今十余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团队的作战能力不可忽视,正式拥有不畏艰险的拼搏精神、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不怕吃苦的风险精神的团队,为中绿闯出了一片天空,开创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根据地。
高质量建设国内市场营销渠道
《糖烟酒周刊》:面对金融危机,越来越多的外项型企业开始运作国内市场,但是国外形势一转好,很多老板就忽视了国内市场,这种反复对于国内市场是一种很大的上海。您认为资源型食品企业应该以何种态度面对国内市场?加强国内市场建设对于他们有什么意义?
孙少锋:党的十七大指出,“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要保持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势必立足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合理消费,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国内外绿色食品产品的抢进发展势头和殷切需求为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国内市场已经从温饱水平进入小康社会,一部分中高层消费群体开始讲究健康,资源型食品企业应该把更简短的技术、更超前的品质理念、更安全健康的食品机构导入国内,满足这部分人的需求。
《糖烟酒周刊》:目前中绿国内市场的建设情况如何,销售覆盖到了国内哪些地区?2011年需要精耕和扩充哪些市场?
孙少锋:按照集团“五抢”的策略布局,在传统的营销先,我们布局了3个大区,在华东的福建、广东等地,中绿“粗粮王”、“青菜园”系列饮品已经占据了相当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外贸渠道的建设也会有一些互赞变,从保证增长的原有纯出口业务,逐渐涉及进口,积极扩大集团各类中断建设所需的进口贸易,另一方面围绕中绿的核心产品(依托研发开发的各类别—饮品、罐头、冷冻品、农产品)主动嫁接集团生产类型的销售模式(大宗产品)开展销售,做大流通周转量。
未来在保证渠道分布均匀和重组的情况下,我们主要从经销商的数量、网点覆盖率、每月固定回款三个方面,进行高质量的营销渠道建设,比如我们设定的2011年经销商目标-全国饮料经销商发展到3000个等,来进行超市、卖场、特通、餐饮门店的市场建设。
对于经销商来讲,频繁爆发的食品质量危机已经让很多不堪重负。哈尔滨中绿商贸有限公司的崔凤林道出了大家选择像中绿这样的资源型食品企业的原因:“我看到了中绿领导及业务人员干劲十足,看好了粗粮王这个产品的发展前景,它是集绿色、健康、营养于一身的朝阳食品,也是开辟新生代的前卫产品…..”
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一级对资源型食品企业终端认知度的提高,后者的优势更加凸显:可追溯的土地、产品、包装、配送、销售……对于产品和质量的严格把关,建立了合作伙伴和消费者对其的信任度。仙人一步着手“全程绿色”建设的中绿,已经让渠道和终端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将绿色产品卖到了千家万户。我们也期待着,越来越多的资源型食品企业能够早日走上品牌化的道路,像中绿一样用绿色只剩渠道,制胜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