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需要人人作为

2013-07-045888.TV 新闻资讯

    食品安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不仅需要食品经营者和政府担负起保卫食品安全的重任,消费者也要有所作为,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促进国内食品消费环境改善。近日,北京工商大学就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认知与态度进行了问卷调查,其结果反映出消费者对食品消费环境的普遍担心和对政府维护食品安全环境的期盼,同时也提醒有关部门,消费者教育亟待加强。
    食品安全问题对消费者权益的损害
    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威胁消费者生命,损害消费者健康。
    不论是初级农产品的粮食、肉类、水果、蔬菜,加工后的食品如牛奶及奶制品、酒类、保健食品、熟食制品,还是餐饮企业为顾客提供的各种菜品,质量的好坏都关乎消费者的生命和健康。
    通过今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其几乎弥漫了食品的各个领域,它给消费者生命安全与健康带来的损害有些是显性的,如一些消费者食用了高毒性农药残留的蔬菜出现呕吐和腹泻等中毒反应;或饮用了用工业酒精勾兑的假酒出现重度昏迷甚至失去生命等。但食品安全问题对人体健康的损害更多是隐性的,如三聚氰胺事件被揭露出来之前,有多少人因长期食用含有三聚氰胺的牛奶与奶制品而出现肾结石病症不得而知;人们长期食用含有超量瘦肉精的猪肉是否出现了神经亢奋甚至人体代谢紊乱也很难找到确切的病例;消费者饮用了含有塑化剂的酒和饮料未来是否会患上癌症也难以证实。但是三聚氰胺、瘦肉精和塑化剂等物质对人体健康有害是不容置疑的。此外还有多少消费者因过于相信保健食品被夸大的“疗效”宣传,甚至购买了没有任何保健功能的假保健品,有病拒绝就医服药而延误了治疗使病情恶化,从而损害了自身的健康……总之,不安全的食品消费环境让所有消费者都或多或少地付出了健康的代价。
    食品安全问题让消费者对食品消费产生精神上的焦虑。
    近年来,国内食品安全事件频发,让消费者都不能说服自己买的食品一定安全。媒体先是报出含有三聚氰胺的牛奶,跟着又是含有瘦肉精的猪肉,南方又查出市场上出售有毒大米,大型连锁外资餐饮企业竟长期使用抗菌素超标并添加了国家禁止添加的激素的肉鸡,监管部门又查出产量巨大的“地沟油”加工窝点,还有农残超标的有毒蔬菜,餐饮企业在加工菜肴中随意使用食品添加剂,儿童食品(零食与饮料)中含有大量对孩子成长发育不利的添加剂如焦糖色、柠檬黄、诱惑红等。
    如此多的食品安全事件,使得消费者已经丧失了对食品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无论吃什么、在哪里吃、通过什么渠道购买,他们都心存疑虑。近日北京工商大学对消费者所做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显示:即便是在北京这样食品安全监管最为严格的城市,仍有大量的消费者对当地市场的食品安全状况表示担忧。当被问及对于目前北京市食品安全的总体状况时,在非常安全、比较安全、一般、不太安全和非常不安全的五个选项中,选择后3项的消费者占总调查者人数的62%,表明大多数消费者对自己购买的食品并不放心,但也无奈。与学习、工作、家庭生活带给人们的压力与焦虑相比,对食品安全的焦虑因其具有时时存在且无法躲避、并对自身与家人健康具有潜在的威胁,消费者个人又很难改变等特点,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偏弱的消费者甚至会因长期焦虑而影响精神健康。总之,食品安全问题不仅直接威胁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与肌体健康,同时也影响其精神健康。
    食品安全问题让消费者付出更多的时间与金钱的代价。
    对于消费者来说,一旦在某购物场所购买到某品牌的问题食品,就会对该购物场所与品牌失去信任。为了从心理上获得食品消费的安全感,一些消费者舍近求远到规模更大的超市购物;一些信任外资零售与餐饮企业的消费者,专门去沃尔玛、家乐福、肯德基、麦当劳等购买食品与用餐;一些收入较高的消费者则放弃国内品牌转而花高价购买进口食品。
    因食品安全问题让国内消费者付出经济代价最大的要属奶业的三聚氰胺事件。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来,消费者对国产奶粉失去了信心,国外婴幼儿奶粉趁机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以使婴幼儿奶粉进口量迅速上升。目前进口奶粉已经占到国内高端婴幼儿奶粉市场份额的80%,并在近两年累计上调价格,幅度达60%。据商务部统计,至去年年底我国市场上国外婴幼儿奶粉的平均零售价已经达到每公斤200.71元,远高于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日本等国家与地区婴幼儿奶粉的市场价格。家长为了孩子的健康,每月要花千元以上用于购买进口奶粉,这大大增加了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成本。为降低孩子的抚养成本,一些家长千方百计托人从国外代购婴幼儿奶粉,由于代购量大也引起了香港、澳大利亚和西欧一些国家的非议甚至限购。
    此外,由于目前我国对问题食品还没有建立召回制度,购买到问题食品的消费者,多数情况下只能自认倒霉,将食品扔掉了事。可见国内食品安全问题频出,让广大消费者为此付出了不少时间与金钱的代价。
    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正确方法
    尽管食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是保证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各级政府对保证健康安全的食品消费环境也负有重要的监管责任,但是消费者同样也有一些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方法,即如果消费者能够采取一些措施,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购买到问题食品的机会,同时也可以最大限度的维护我们消费者自身的权益。
    消费者要尽量选择政府能够监管到的市场购买食品。
    客观地说,我国目前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上违法违规的情况十分普遍。调查显示,有13.6%的消费者表示经常买到问题食品,有78.9%的消费者表示买到过问题食品但很少,两者加在一起即有过购买问题食品经历的消费者比例高达92.5%。为保证春节食品市场安全,自今年1月25日至2月4日公安部开展了“打击食品犯罪、保卫餐桌安全”专项行动,仅仅10天时间各地集中侦破食品安全犯罪案件就达120余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350余名,捣毁制售有毒有害食品的“黑作坊”“黑工厂”“黑窝点”220余个,清除了一大批有毒有害的“黑心食品”……可见问题食品与问题食品企业还是相当多的。目前政府监管部门要想实现对全国城乡食品市场全覆盖的严格监管,应该说是非常困难的。从目前政府监管的能力来看,监管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商场超市、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展销促销会、旅游景区等食品销售场所。因此,消费者应尽量到上述政府能够监管到的场所去购买食品,不要贪图便宜而从流动摊贩和小商小贩那里购买食品,这会大大降低购买到不合格食品的机率。
    消费者应通过各种媒体了解有关食品安全的常识。
    消费者要学会自我保护,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一方面要学习安全食品的识别方法,了解市场上经常出现的劣质食品的特点,以保证消费者能够依靠自己的辨别能力选购到质量合格的食品;另一方面要掌握食品科学食用的具体方法,以保证吃得安全、吃得健康。目前电视、广播、各类健康杂志、报刊、书籍、网络等多种媒体,都组织了包括食品学、医学、营养学等各方面的专家就食品安全、食品消费中的营养与健康等问题的讲座与介绍,为消费者提供了获取食品安全常识的多种渠道,帮助消费者学会在食品安全环境不佳的情况下自我保护的方法。
    消费者应经常关注媒体对于问题食品与企业的披露。
    经常关注媒体对问题食品与企业的披露,也是消费者避免问题食品的重要方法。目前除了中央电视台每年的“3·15”会曝光一部分不合格产品与企业(包括食品与企业)外,在国家工商总局及各地区工商管理机构的官方网站上,也会不定期地公布监管部门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情况的调查结果,包括不合格的品牌、产品批次与相关企业名单。随时了解此类信息,可以让消费者购买食品时避开上述不合格产品,从而防止其对个人与家庭成员的健康损害。
    在购买到问题食品时消费者要积极投诉,为政府监管与惩治违法者提供证据。
    食品出现问题时,因消费者购买金额一般较小,投诉费时费力,多数消费者往往选择不投诉,将食品扔掉了事。北京工商大学对消费者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有60%消费者在购买到问题食品时选择自认倒霉。但此种做法其实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食品企业的违法行为。消费者对问题食品积极投诉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在目前政府监管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消费者投诉会让监管部门及时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加强监管,会大大提高监管效率;二是消费者投诉会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起到警示作用,即便问题食品只是个别情况,没有酿成食品安全事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也会因此在企业内部质量管理上进行自查,从而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
    总之,消费者既可以通过对食品安全常识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我保护,也可通过对问题食品与相关企业的积极投诉促进我国食品安全环境的改善。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知与态度
    消费者对自身难以通过感官察觉到的问题食品最为担心。
    根据今年北京工商大学对500名消费者的调查,消费者对蔬菜水果和茶叶中农药高残留(54.9%)、食品中违规添加不该添加的物质(50.2%)、病死畜禽肉(54.5%)、非食用油(如地沟油、泔水油、垃圾肉油69.0%)、肉禽的抗生素残留(53.1%)、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46.0%)和重金属残留(45.1%)等食品安全问题最为担心。消费者明确表示,上述问题食品在购买时难以识别,无法依靠个人的经验加以避免。在调查的16个食品大类中,消费者最为放心的食品选择包括水果和蔬菜(28.2%)、粮食及粮食制品(17.6%)、蛋类(15.8%);而最不放心食品的选择包括乳制品(22.3%)食用油(16.8%)肉和肉制品(13.5%)。这一方面反映出消费者最为关注的是自己每天必需的粮、油、肉、蛋、奶、菜、果等食品的安全状况,另一方面选择安全或不安全各类食品数据极为分散也表明,人们并不太了解安全问题更容易发生在哪些食品领域,消费者的不安全感主要来自近期被媒体曝光的问题食品的相关信息。
    消费者十分重视食品的安全性并对问题食品与生产者零容忍。
    食品安全性成为消费者选购食品第一要素。调查数据显示,在购买食品时消费者在安全性、价格、包装和标识与品牌等选项中,70%的人把食品的安全性放在首位,而且受访的消费者均表示对问题食品与制造商零容忍,他们强烈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加大对问题食品生产企业与责任人的惩处力度,并建议政府建立问题食品的召回与对消费者的赔偿制度,以增加食品企业的违法成本。而且一旦问题食品被曝光,许多消费者对该品牌食品甚至对生产企业也失去信任。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有40%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一旦某品牌食品出现安全问题,以后(即使企业进行整改后)坚决不再购买该品牌及该生产厂家的食品,可见食品安全是企业的生命。
    消费者将食品安全状况不良的原因与改善的希望主要归于政府监管。
    导致我国食品安全频发的原因有很多,大多数消费者将其原因归结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个人利欲熏心(73.7%)、主管部门职责不明监管不力(71.8%)、执法部门对违规企业和个人的惩罚力度不够(53.1%)、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完善(56.3%)、消费者缺乏安全消费知识(35.2%),对于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少有消费者认同。
    消费者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效率的评价为非常无效率(11.7%)、效率较低(33.8%)和效率一般(44.1%)。在问到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最有效的办法时,55.4%的被调查者选择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加强惩罚力度;29.6%的人选择应教给消费者鉴别食品安全方法,提高群众食品安全意识;10.8%的人选择应加强行业自律;还有6.6%的被调查者选择曝光典型违法企业。可见一半以上的消费者将改善食品安全的希望主要放在政府加强监管方面,同时也有近1/3的消费者希望自己学习与掌握食品安全常识,增强食品安全意识。

    您留言,我回电,快速找产品!

    *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火爆食品招商网代理商服务条款》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客服中心

    客服中心

    【长按指纹】识别图中二维码
      或搜索公众号hb5888tv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