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历来被广大消费者所关注,尤其被相关部门所重视,近日,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主任路勇表示,如今背景地区消费的食品85%由外埠供应。面对着这样的问题,输入型风险对首都食品安全的影响将长期存在。对此,北京市已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六大技术平台应对风险挑战,净化京城食品市场环境。
输入型风险将长期存在
在第九届餐博会上,路勇透露,在北京这个拥有2000余万消费群体的特大型消费城市里,每日平均消耗145万公斤猪肉、2112万公斤蔬菜、330万公斤鸡蛋、101万公斤牛羊肉、396万公斤米面、66万公斤食用油,其中外埠供应的食品已占85%,主要来自国内18个省市地区。
外来食品在满足巨大市场消费需求的同时,其安全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业内人士表示,大量外埠食品进入北京,意味着食品安全风险也随之增多。“虽然近年来北京市食品监测合格率在逐年提升,与15年前相比,合格率增幅为22%,但近期食品安全问题表现出新的形式,如微生物超标。截至4月底,欧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发布的598条食品召回和警示信息中,涉及中国的有126条,其中涉及微生物超标或存在微生物毒素的召回信息占总数的40%。此外,口蹄疫等人畜共患传染病也成为食品安全的重要威胁。因此,面对85%的外埠进京食品,输入型风险对首都食品安全的影响还将长期存在。相关部门对安全问题的管控仍任重道远,绝不能放松警惕。”路勇表示。
六大技术平台应对风险
85%的外埠供应食品考验着北京食品安全监管能力。据路勇介绍,面对随时有可能发生的外埠食品安全隐患,在积累多年技术、人力、监察等经验之上,结合网站、3g通讯等新技术的应用,京城现已形成舆情信息动态监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风险监测评估预警、数据归集资源整合、监管技术研发转化及重大活动技术保障等六大技术平台,有效展开了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工作。
据了解,舆情信息动态监测平台由专人每天负责监控全球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网站,为适应自媒体时代的监控需求,还开发建设了“食品安全信息监控和分析平台”,将监控的网站、微博、论坛扩展至3000余家,大大提高了信息检索的时效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平台通过对及时、有效的舆情监控信息的分析研究,快速组织全市对突发事件涉及的不安全食品进行抽样检测、测试,向消费者传达更准确的信息;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平台是根据参考国内外标准或毒理学资料展开技术评估,并深入企业、产地等重点风险区,按照相关原则提出风险控制建议,为执法部门实施市场控制提供依据;数据归集资源整合平台是对历史性监测数据的整理和应用,开发出“首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预警系统”等多个数据库,还利用有线3g通讯技术实现数据共享,形成京城食品安全监测数据分析评估中心;监管技术研发转化平台是通过加强与科研院所等部门的交流、合作,围绕食品安全的重点、难点推进监管技术相关的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重大活动技术保障平台则是对重大活动开展具有针对性的食品安全技术保障工作。
路勇表示,当今社会是食品大流通的时代,世界各地的食品都有可能在北京流通和销售,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影响很大,六大技术平台将对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管起到重要功效。
企业自建体系配合监管
85%的外埠供应食品充斥京城,遍布京城的餐饮、食品企业则成为这些食品的主要使用者之一,如果稍有不慎,加工输出的成品便有可能产生危害。据了解,目前京城餐饮、食品企业正在通过自建监管体系,配合食品监管部门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隐患。
企业想要更好地开展自检体系,北京食品安全办已经根据企业规模、经营品种、技术状况及需求,为北京342家企业区分三个层级,差别化配备了满足企业需求的检测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