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其热度不断攀升,信息技术正以铺天盖地的阵势改变着各行各业的产品形态和服务模式。在“互联网+”对各行业“风口带动”的时代,济南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紧跟步伐,创新监管理念和工作思路,探索推行“互联网+食药”监管模式,让食药安全管控做到无缝衔接、不留死角,全面提升全市食药安全保障水平。
互联网+餐饮后厨监管人员和市民可随时“查岗”
近年来,济南市推广“明厨亮灶”工程让很多餐饮饭店和学校食堂后厨变得“可视”。通过玻璃幕墙、后厨操作间监控设备等方式把后厨的工艺流程展现在消费者面前。但是这种展示仍有局限性,比如监管人员无法实时监控,家长无法及时了解孩子的饮食情况。
2015年,济南食品药品监管局探索建立可视化远程监控系统——在学校食堂及餐饮饭店的仓库、烹调间、洗消间、备餐间、初加工间等关键环节安装摄像头等监控设备,通过大数据网络传输传至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
在历下区东关食品药品监管所内,一块巨大的显示屏实时传送着辖区内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动态画面,该系统同时可运用到智能手机上,实现移动执法。执法人员通过监控视频,一旦发现企业存在违规操作行为,就能立刻电话反馈责令整改。
随着“千里眼”监管模式的推广,市民将可以随时“查岗”。据了解,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目前正在开发一款用于小饭桌监管的APP,家长通过手机就能实时监控小饭桌的后厨操作情况。
互联网+小作坊扫码可知产品“身份信息”
市民王阿姨在农贸市场买了两斤粉皮,发现包装袋上多了二维码标签。拿起手机扫一扫,随之出现了粉皮的产品名称、基本配料、产品执行标准、业户名称、生产地址、负责人以及监管单位等信息。二维码对于大家来说早已不陌生,但买粉皮也可以扫描二维码进行追溯的确“挺稀罕”。
众所周知,粉皮、馒头、豆腐等很多日常食品多来自小作坊,全凭传统经验制作,没有严格的生产标准、规范的包装标识、严苛的操作流程,购买后一旦出现问题,很难追溯源头。2015年,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突破监管瓶颈,创新建立“二维码”溯源机制——开发全市统一的生产加工产品信息通用二维码平台,将采集的小作坊信息生成“济南市食品生产加工产品和监管信息二维码”,免费为业户成码印刷并加贴在食品的最小销售单元包装上。
目前,全市近百家获得《审查合格通知单》的小作坊食品已加贴可追溯的“身份证”,下一步将充分发挥市场倒逼作用,要求食品流通、餐饮单位等必须选择加贴二维码的食品,进而推进小作坊产品质量水平的提升。
互联网+“三小”食品安全状况“一手掌握”
手指触摸手机屏幕,即可进入“三小(小餐饮、小作坊、小食品店)”单位监管系统,方便快捷地查询现场检查信息、信用信息、历次处罚情况等,还能对日常监督检查情况进行量化赋分……随着“济南食品药品监管移动执法平台”的启用,执法人员在对“三小”单位进行监管时,不再受时间空间限制。
“三小”单位多存在多、小、散等问题,如今食品药品执法人员在执法一线时可随时通过手机定位“三小”单位地理位置并进行信息标注,同时也可以根据监督检查情况进行量化赋分,自动上传至全市食药监管系统数据库,使“三小”单位信息能够实时更新。既有效解决了日常监管中的监管区域不清楚、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又显著提升了监管效率。
未来,随着“互联网+食药”监管模式的推进,小作坊、小餐饮、小饭桌、小食杂店以及药品生产经营单位等“舌尖”相关信息都能集中展现,还可以让食品安全监管不同阶段的数据能够无缝衔接,真正实现食品安全管控的精细化、全程化、常态化,进而倒逼食药生产经营单位主动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强化主体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