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8月21-25日,被誉为世界食品界的奥林匹克 盛会--第十八届世界食品科技大会在爱尔兰都柏林隆重召开,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梅方权、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刘秀梅、秘书长邵薇等在内的中国食品科学家组成的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CIFST)代表团参加了本次大会。
大会主题为依靠食品科技的创新绿化全球食品供应链 ,邀请了来自全球近百位知名科学家与企业界代表,进行了为期5天,近百场的主旨与专题报告,内容聚焦食品质量与加工过程创新、食品供应链与分配体系、未来食品、食品可持续、营养与健康领域新挑战、局部与全球食品安全与保障、食品科学与食品工业中的热点话题等等,大会内容丰富、前沿,与时俱进。吸引了全球近两千人参加,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科学家与企业界代表在大会中的精彩表现为世人瞩目。
大会学术报告--
五 大主题引领全球食品科技新动向
来自世界各地的食品科学家们对食品加工相关的技术、理论研究做了多场精彩报告,并在食品质量和加工过程的创新、食品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等几大议题上向大家介绍了最新成果。部分重点领域的内容介绍如下。
食品加工方式的精细化及再创新伴随着食品及周边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绿色、高效、快捷为导向的全产业链食品加工和质量控制技术成为各国专家关注的焦点。新型物理场加工的靶向精细研究受到各方关注,在新型热/非热技术的基础上,聚焦有效成分与加工过程的交互方式,力求不仅达到传统加工方式的感官和组分要求,而且实现其精准加工过程对食品关键组分的功效提升,将食品加工真正服务于食品功能。食品在人体的二次加工 逐渐被科学家们重视,在研究农产品、食品加工的过程中,学者们发现以人体消化道器官为基础的二次加工 直接关系人体健康,例如英国牛津大学的科学家在会议中提出了胃物理学 ,强调在生物化学作用的过程中食品组分在人体内的物理行为显著影响食品的营养作用。
食品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
以资源统筹、过程跟踪、废物增值以及安全管控为核心的食品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也是本次大会的重要议题。大会讨论了食品产业链的碳足迹,交流了食品消费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相关性,爱尔兰科学家提出了环境对反刍家畜可持续生产的干预因素,西班牙科学家提出了食品及食品加工过程需要制定有明确分类的国际和区域环保指标。大会也着重讨论了食品配送链中的微生物安全,乌干达科学家提出通过规模控制进行食品配送链的分级管控;中国工程院陈君石院士提出在日益复杂的食物链中,确保食品的安全是各国科学家必须面对的挑战。
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的未来挑战
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近年来成为热议话题,来自都柏林大学食品与健康研究院的MikeGibney教授在本次大会期间,作了有关食品营养与健康机遇与挑战的大会报告,他指出未来食品在满足消费者基本营养与健康需求的过程中,如何更好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至关重要,通过个性化的饮食设计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同时也引起了现代智能手机APP的制造商们的极大关注,因此,基于互联网科技的饮食设计工具被进一步证实已成为消费者个性化营养需求的成功工具,这些工具能够为消费者在饮食选择过程中提供健康分析,从而满足个性化营养需求。
此外,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了本次大会的重要议题。会议关注了功能食品在肠道中的代谢途径及肠道菌群利用膳食因子的作用机制,瑞士科学家详细介绍了新型体外模拟胃肠道系统,可高效模拟膳食与菌群的互作模式。同时会议还详细讨论了肠道菌群和健康之间的联系,美国、欧盟、日本科学家分别介绍了世界肠道微生物组的最新研究进展,发现肠道菌群异常与肥胖、心血管疾病、肝硬化、过敏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肠道菌群的监测与调控可能成为将来疾病防控的重要靶标。
未来食品的设计与实现
针对现有食品及食品产业的风险和局限,未来食品的设计和制造已经逐步从概念转为现实,成为了此次大会的一个热点话题。新来源、新成分的挖掘和创制是一个典型主题,众多科学家们围绕非常规蛋白质来源开展了系列研究,分享了以麸皮、油渣、毛发等为原料的蛋白质获取方法,提出了采用水产畜禽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蛋白提取的低能耗蛋白质获取方法。针对儿童及过敏人群,无/低过敏食物的设计也逐步受到科学家重视,美国科学家提出开展这类食品设计过程要充分考虑其潜在的风险,澳大利亚科学家提出采用高压和温度控制的组合方法降低过敏原的致敏性,爱尔兰科学家分享了无过敏原原料的食品加工技术创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