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明末清初时,顺德陈村镇借助发达的水路交通,诞生了珠三角地区大米集散交易基地——“米墟”,这里也与广州并列被誉为广东“四大名镇”之一。
好米好水造就美食 。那时米墟位于现今的合成路附近,每天清晨,米墟的码头停满了渔船,来自珠三角各地的商人在这里批发大米,河涌经常堵得水泄不通。精明的当地人看到了商机在米墟开起了粉店,用上好的大米和清澈的山泉水磨制的混饨和米粉招待着客人们。上个世纪20年代,陈村人黄但还是一名卖馄饨的小伙计,他是一名很勤快的人,每天天还没亮就起床干活,挑着担子走街串户吆喝叫卖。黄但与米墟一带的老板都混得很熟,后来他积累资本开了一家粉店,生意一直不错。1927年,黄但选用上好的大米,青石打造的石磨和本地的井水,发明了十几道复杂的加工工序,制作成一种集薄、韧和滑的米粉,这就是拥有近百年历史“薄如蝉翼、纯白若雪”的陈村粉。由于黄但的米粉做出了名声,人们称之为“黄但粉” ,这种物美价廉、口感不错的小吃的名气渐渐传遍了珠三角和全国。
黄但在去世前,将自己的手艺传授给了两个儿子——黄铨辉和黄志均。两兄弟均恪守“寄赖糕香合客喉,但求粉滑宜君口”的祖训,用传统的手工制作方法加工米粉分别经营着“黄但记”陈村粉店和“黄均记”陈村粉店。
加工陈村粉首先选用上好大米放在盆里搓揉20分钟左右,然后用水泡20来分钟,再拿到砧板上搓揉,这样才能磨米。每分钟以60至62转左右的速度推动磨盘,中途不能停顿,直至大米变成幼滑的浆粉。如果推磨的速度太快或太慢,就会导致浆粉过粗,从而影响蒸粉的色泽、韧度和口感。一台石磨,连续工作一个小时也只能出产20斤左右的陈村粉。美食是经过几代人辛苦积累的品牌影响力,陈村粉已经流行到了大江南北,由于制作标准不统一,导致口味千差万别。很多人为了吃到正宗的陈村粉,还专门跑到陈村吃,就是冲着“正宗”二字而来。如今陈村粉已作顺德风味小吃,成为顺德人招待贵宾的特色食品之一。为了扩大影响,“花乡”陈村还举办过“陈村粉美食节”,使陈村粉与陈村花卉相辉映,就是为了保留美食传统的加工工艺和保留传统美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