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生长在农村环境里,因此对中秋节吃月饼的记忆多数停留在自制的乐趣上。那个年代农村的生活条件远远比不上城里,乡亲们没有几家能吃得起供销社里卖的“洋月饼”,所以只能用流行于民间的各种模子自己制作。
自制月饼的质量虽然不是太好,有的甚至还很低劣,但和面、做剂子、配馅料、烘烤等程序一个也不能少。想要在月饼的造型、花纹和风格上有所张扬的话,还要费更多工夫。因此,有时中秋的月亮很圆、很亮,自制的月饼也很好吃,但赏月的劲头已被劳作得所剩无几。
前些年,随着各种食品加工小作坊的不断涌现,农村市场上廉价的“洋月饼”逐渐多了起来。这让很多过去靠自制月饼打发中秋节的农民,有了摆脱劳累的途径;即使一些在自制月饼方面身怀绝技并获益不菲的所谓专家,也“金盆洗手”大快朵颐起“洋月饼”来。
然而好景不长。近几年不断曝出的食品事件,尤其是农村小作坊往往成为始作俑者的现实,让刚刚享受到“不劳而获”也能吃到中秋月饼的这些农民又紧张起来。他们有的翻箱倒柜寻找月饼模子,有的抓耳挠腮回忆自制月饼手艺,一些掌握了高科技的年轻人,甚至在网上寻求自制月饼的“快捷”良方。一轮新的自制月饼热潮似乎要卷土重来。
不过,据笔者观察,即便是新一轮自制月饼热潮真的到来,也未必与所谓前一轮热潮如出一辙。其一,此次热潮并非于农村,在城市的一些机关、学校和企业中也有不少追随者;其二,自制月饼的质量有了根本转变,不再仅仅为躲避高昂的价格而追求经济实惠,相反,有的自制月饼在成本上远远高于“洋月饼”。
此外,与过去农村的自制月饼只有消费者一个制作主体不同,如今不少“洋月饼”生产厂家也参与其中。比如为自制月饼者提供原料、工艺甚至图片等,都是他们乐此不疲的业务。
自制月饼与以往大的不同,还体现在其创意的多元化上。由于目前高度发达的科技手段,使各种形状、材料、大小和复杂程度的月饼模具都能制造出来,进而明显拓宽了自制月饼随意发挥的空间。
得益于此,很多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可通过自制月饼张扬自己的创意。比如在月饼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属相和对生活的诉求等,使自制月饼既有丰富的内容又不失活泼和个性。
还有,可通过各种具有象征意义的自制月饼形状,来抒发制作者对同学、同事、亲友、父母乃至未来的另一半所要表达的祝愿。笔者就曾见过包括心形、手掌形、小动物形在内的不少形状的自制月饼,确实让人为之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