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丸子

2015-11-105888.TV 名优食品

牛肉丸子图片

牛肉丸子图片

牛肉丸是广东省潮汕地区有名的汉族小吃。牛肉丸来源于汉族中的客家菜。在清末及民国初期,卖牛肉丸的小贩大部分是客家人,他们挑着小担在汕头市挨街串巷叫卖。尤其是晚上,在韩堤路八角亭至中山公园后面的韩江一带,常有穿梭小舟,船头挂着一盏小灯,专为停泊在那里的客家货船供卖夜宵,专卖牛肉丸。20世纪40年代的新兴街一带饮食摊档甚多。改革开放以来,牛肉丸成为潮汕美食美名远扬,其中尤以用料上等口味正宗的牛肉丸着称。

牛肉丸制作细致,色泽红润,柔脆有弹性,鲜美馨香,口感嫩滑。

菜品历史

潮汕手捶牛肉丸,起源于客家。因广东客家地区山地多,饲养黄牛、水牛较普遍,所以客家常以牛肉作为日常食用的肉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客家人逐渐摸索出,将牛肉制成牛肉丸来食用这种形式。

在清末及民国初期,便有许多客家人挑着小担,在汕头走街串巷,叫卖牛肉丸汤。潮汕人看到客家的牛肉丸很有特色,便吸取其优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以此将它移植过来。

如客家人捶打牛肉丸,用菜刀的刀背,效果差且力度不够,影响打出的肉浆质量,潮汕人便改用两根特制的铁棒,每根3斤重,面呈方形或三角形,用双手轮流捶打,左右开弓,直至把牛肉打成肉浆。

又如客家人煮肉丸是用清水,一向讲究原汁原味的潮汕人则改用牛肉、牛骨熬汤来煮牛肉丸,这样就在煮牛肉丸时,肉丸的肉味不会渗透到汤水中,从而使牛肉丸更具浓郁的牛肉味,同时还增加用沙茶酱作酱碟吃。

由于潮汕人制作的牛肉丸比客家人技高一筹,更为精细考究,故潮汕制作的牛肉丸口感爽脆,成为一种为大众化的潮汕民间小食。时间一久,人们都知道潮汕手捶牛肉丸,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潮汕手捶牛肉丸是起源于客家了。

当然,在民间还是有一些关于牛肉丸怎样从客家传到潮汕的民间传说。例如有人说,民国初的时候,当时有一个土名叫和尚,真名叫叶燕青的潮汕人,经常帮助客家人,这客家人便把这牛肉丸的制法传给叶燕青。叶燕青把这牛肉丸的制法不断加以改进,所以他所卖的牛肉丸汤在潮汕特别有名,以后叶燕青一直在潮汕名店胡荣泉打工。

在潮汕,还有许多丸类的潮汕小食,如猪肉丸、猪肚丸、鱼丸、墨斗丸、虾丸、撒尿牛丸等,它们都是从潮汕手捶牛肉丸的制法,举一反三演变发展来的。

牛肉丸的做法

所需食材

主料:牛肉(后腿)

辅料:肥膘肉

调料:虾米、沙茶酱、胡椒粉、味精、香菜、香油、小麦面粉、鱼露

制作方法

要选用新鲜的牛腿包肉作料,去除筋后切成块,放在砧板上,用特制的方形锤刀两把(重量3公斤左右),用力把牛腿肉槌成肉浆,加入少量雪粉(食用碱)、精盐、上等鱼露和味精,继续再槌15分钟,随后用大钵(大盆子)盛装,加入方鱼末、白肉粒和味精,拌匀,然后用手使劲搅挞,至肉浆粘手不掉下为止,然后用手捻肉浆,握住拳头控制从大拇指和食指成环状中挤出丸,用羹匙掏下放到温水盆里,再用文火煮丸约8分钟,捞起牛肉丸。食时用原汤和牛肉丸下锅煮至初沸,加入适量味精、芝麻油、胡椒粉和芹菜粒,配上番茄酱、沙茶酱或辣椒酱佐食。

传统制法

20世纪40年代的新兴街一带饮食摊档甚多,以罗锦章制作的牛肉丸特色而闻名。以后又有外马路大香山牛肉丸和镇邦街牛肉丸,各小食摊档均有经营。

传统制法是选用新鲜的牛腿包肉作料,去筋后切成块,放在大砧板上,用特制的方形锤刀两把(重量3公斤左右),上下不停地用力把牛腿肉槌成肉酱,加入少量雪粉、精盐、上等鱼露和味精,继续再槌15分钟,随后用大钵盛装,加入方鱼末、白肉粒和味精,拌匀,用手使劲搅挞,至肉浆粘手不掉下为止,然后用手抓肉浆,握紧拳挤成丸,用羹匙掏进温水盆里,再用慢火煮丸约8分钟,捞起牛肉丸。

广西式

牛肉去筋,以木槌或石臼捣成肉酱(不用铁器),加凋料拌和,制丸,经水煮,油氽(tǔn)。再配以葱、姜、红枣,汤煮而成。味道香滑,鲜嫩多汁,肉质细嫩,汤清味鲜。

潮汕式

有两种潮汕丸子菜在粤港两地可说是家喻户晓:一种是鱼丸粿条,又称鱼蛋粉;另一种是牛肉丸。牛肉丸作为潮汕小食已有近百年历史,牛肉丸可分为牛肉丸、牛筋丸两种,牛肉丸肉质较为细嫩,口感嫩滑,牛筋丸是在牛肉里加进了一些嫩筋,很有嚼头。

据说上好的牛肉丸扔在地上能蹦的很高,以前的牛肉丸都是手制的或许能作此表演,由于全由人工操作,所以成本比机器制作的要高。80年代初出现打丸机后,手打的传统制作方式也便日渐稀少。

制作:不像制作普通肉馅那样将肉料切碎后剁烂,而是整片用钝器锤砸成泥,这样能够使肉浆保持较长的肌肉纤维,从而在成丸后产生强韧的弹性。这也是潮汕牛肉丸和其他所有肉丸的区别。

潮州式

牛霖10斤,肥肉1斤8两,鱼露1斤,潮州薯粉6两,虾米6两,金银蒜2两,沙茶酱2两【可不用】,胡椒粉,麻油各适量。

制作:将牛肉,肥肉切小块,虾米洗净发好,切碎,将所有原料倒入高速搅拌机中打成肉胶,即成丸状,入70度开水中,慢火煮至水开,丸即熟,号称牛肉丸!

广式

先腌后打:牛肉10斤,盐味糖3:3:7两,碱水1- 2两,食粉1两,生粉20两,马蹄粉20两,生油20两,肥肉5斤,水7斤,生抽大半碗仔,胡椒粉,麻油,陈皮香菜,马蹄,葱花各适量。

制作:将牛肉加碱水食粉,水3斤腌制好3小时,然后,再加入剩下的,在高速搅拌机中打好,即可制作牛肉丸,陈皮香菜,马蹄在制作牛丸时加入。

福建式

着名侨乡永定下洋镇流传这样的顺口溜(看初溪土楼,观虎豹别墅,洗侨乡温泉,尝下洋肉丸。)下洋的美食真多,如老鼠粄、马头圈、焖狗肉等,而负盛名的当数下洋牛肉丸。闻名遐迩的下洋牛肉丸以柔韧、松爽、味香的独特风味跻身于客家美食之林,可谓闽西一绝!

下洋牛肉丸,相传由广东兴宁人传入,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如今,牛肉丸摊店已发展到三十多家,产品销往福州、厦门、深圳及临近县乡。下洋牛肉丸各家的制作大同小异,风味却大相径庭。[9]

制作过程:选取新鲜牛臂肉,去筋膜肥油,均匀切成一厘米厚的层肉,用干布汲干水分;然后剁碎并反复拍打,使肉色转为鲜红柔韧,加入适量盐、薯粉,反复揉搓,捏成一粒粒拇指大的肉丸;然后放入冷水盆中漂洗半小时,捞起,放入盛有骨汤的沙锅中,用木炭火文煮;待肉丸蓬松胀大,加入少量胡椒、味精、葱花等调味品即可食用。

紫金式

紫金县有的牛丸。每个有网球般大小,据说这样大的牛肉丸,外脆里嫩,吃起来相当过瘾。20世纪40年代的新兴街一带饮食摊档甚多,以罗锦章制作的牛肉丸具有特色而闻名。

选用新鲜的牛腿包肉作料,去筋之后切成块,然后放在大砧板上,用特制的方形锤刀两把(重量3公斤左右),上下不停地用力把牛腿肉槌成肉浆,加入少量雪粉、精盐、上等鱼露和味精,继续再槌15分钟,随后用大碗盛装,加入方鱼末、白肉粒以及味精,搅拌均匀,用手使劲搅挞,至肉浆粘手不掉下为止。[10]

福建龙岩式

正宗龙岩牛肉丸,其制作工艺是非常讲究的,从选料、加工到具体操作要求是比较高的。首先必须选择当天宰杀的无注水的上等牛肉,然后用两把铁制专用锤刀在肉墩上将牛肉砸成肉泥,在砸肉过程中,要不时地观察肉泥的变化情况,砸成的肉泥要能粘刀,有韧性,无肉粒,呈粉红色,把砸好的肉泥放入容器内,加入适量的淀粉和盐水,用手顺时针搅拌,边搅边提边拍打边加水,直到肉泥表面光滑、细腻、有黏性、有气泡出现时,即可用手挤成丸子,放入凉水盆中,能浮在水面上的,不破不沉,才是佳品。煮熟后用手掐有弹性,吃起来有韧性,香脆可口,才是正宗的牛肉丸。

牛肉丸传入龙岩已有70年历史了,它是由新罗区龙门镇湖坑村戴德秀(绰号“老鼠牯”,已于1973年去世)在1937年秋传入龙岩的。戴德秀在12岁那年,由于家境贫困跟戏班学戏流落到广东潮州一带。成年后脱离戏班,娶亲安家,定居潮州。为养家糊口,在当地学做牛肉丸生意。抗战爆发后,他被迫带着妻子儿女回到龙岩老家--湖坑村,当时他37岁。不久戴德秀在龙门墟上摆摊经营潮州牛肉丸,在经营过程中根据龙岩人的口味,不断地加以改良、创新,使之成为独特风味的龙岩牛肉丸,深受龙门附近群众和赶墟人的喜爱。1937年底他来到龙岩城区,在西门牛粪巷(后又称五彩巷)附近设有固定摊点,生意非常红火,当时在龙岩城,成了当地人们喜欢的风味小吃--“老鼠牯”的龙岩牛肉丸。

制作方法

原料:鲜精牛肉5000克 干淀粉750

    您留言,我回电,快速找产品!

    *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火爆食品招商网代理商服务条款》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客服中心

    客服中心

    【长按指纹】识别图中二维码
      或搜索公众号hb5888tv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