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跨越“环保拐点” 走向“绿色经济”

2017-08-085888.TV 食品协会

日前,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环境报以及经济日报等中央级新闻媒体,集体来到广州,对广州创模的成功经验进行采访。

昨日(2月1日),新华社发布题为《跨越“环保拐点” 走向“绿色经济”——广州八年创建环保模范城市的启示》的长篇通讯,本报全文刊登,以飨读者。

新华社广州2月1日电 “广州的活力让人忘不了,广州的环境让人受不了。”曾经,人们在赞叹这个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型经济强市发展活力的同时,也常常对她的环境感到无奈。

然而,历来敢为人先的广州,1998年大力推进城市环境面貌改变,2004年正式向环保总局申请创模。这是广州实现“绿色经济”的决心所在,也是广州迈向“环保拐点”的开始。

2006年11月通过国家考核验收,成为经济总量、建成区面积、工业企业多、城市化进程快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我国大型城市实现“经济环境双赢”探索出一条新路。

八年不懈创模 千万百姓受益

“十年前,广州的空气非常差,市区的居民根本不敢开窗户,看星星更是一种奢望。”广州大学毕业后留在这座城市的刘玉告诉记者,“现在,广州的天蓝了,水也清了,广州的生活环境完全变了。”

“在高速发展的经济条件下,如何有效解决群众现实、关心、直接的环境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广州市市长张广宁说。8年来,通过政府和公众的努力,广州的环境一天天地改善着。“如同煲汤,细柴文火,火候到了,汤自然就成了。”爱喝汤的广州人用煲汤来比喻自己城市的创模历程。

广州在创模上可谓“花了大力气”。几年来,全市共投入700多亿元用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每年环保建设资金占GDP的2%以上。经过一系列措施,广州市2005年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06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上升到91.5%,国控指标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分别下降10.0%、4.3%和22.7%。

在广州南部的小洲村,85岁的简润雄老人每天清早都来到河边散步。他指着旁边的河水说:“你看,这水清了,河边跟公园似的。”他还告诉我们,这个村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119个。

这里是珠江的后航道,海珠区环保局局长罗可尧介绍说:“原来河道污水横流,鱼虾都没有了,通过整治,夏天有许多人在这里游泳,村民又开始用河水洗衣服了。”

通过多年“治水”努力,珠江广州河段提前实现了“三年不黑不臭”目标。2006年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7.81%,珠江广州全河段水质达到四类。2006年7月12日,中断了近30年的珠江横渡活动重新开启,省长黄华华、市长张广宁率领4600多名广州社会各界人士畅游珠江,见证了珠江综合整治的成果。

    您留言,我回电,快速找产品!

    *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火爆食品招商网代理商服务条款》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客服中心

    客服中心

    【长按指纹】识别图中二维码
      或搜索公众号hb5888tv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