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球上切肉、蒙眼腿上切肉丝、用笨拙的大刀把萝卜雕刻成飞鸟、用大葱蘸酱油写出的苍劲书法,拉出的龙须面火机一点就着……12月1日,漯河4万平方米的漯河市科教文化广场成了一个热闹的“大厨房”,平时身居幕后劳作的100多名豫菜大厨,亮出刀工、包制、翻锅、拉面、面点等绝活斗法。
12月1日,河南省第二届豫菜品牌大赛在食品名城漯河隆重开幕。在12月1日至3日的三天时间里,来自烹调、面点、食雕、餐饮服务等四个工种的1167名豫菜选手,通过设置的不同层次的比赛,在漯河“火拼”技艺,角逐豫菜“食神”。
徐光春致信祝贺。徐光春在贺信中说,这次豫菜品牌大赛,作为河南省餐饮行业规格、规模、选手强的一次盛会,对促进全省餐饮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商报记者 韩天旭 史金金/文
实习生 苏家兵/图
豫菜 斗艳
12月1日上午9点左右开幕式之前,豫菜大厨们来了一个趣味赛,作为这次大会的“饭前的小开胃菜”,但是这个“小开胃菜”却有3000多人一块享用,而且还有更多的人因为没有挤到前台懊丧不已。
在人背上切肉,穿着冰鞋拉面
大厨们分为两组上场,组里面有一位高1.7米左右的大厨蒙着眼睛,展现自己的“武林绝技”,拎着长约70厘米的大刀,将案板上的面切成跟指甲一样薄的面条;另一位更绝,为展示自己的刀工精湛,竟能在一个普通人的背上将肉切得均匀整齐;还有大厨竟能将面团像蚕茧一样徒手不断地抽丝,终不间断地将4斤重的面团抽成一根长长的面条。相信很多人吃过拉面,但是吃过能穿过针孔的拉面吗?台上的师傅就将拉面拉到了,眼看着细细的面条穿过了针孔,本想凑近去看看究竟穿过去了几根,可惜人太多,记者也只能远观。
其实,豫菜师傅也很时尚,第二组上台的大厨就有穿着溜冰鞋拉面的,不停地在台上转来转去,贴着台边转,让下面的人看得胆战心惊,唯恐大厨掉下来,但是大厨的拉面却拉得均匀纤细,没有断条。
豫菜 细品
10年前,河南人一说“走,去饭店吃”,被选择的有川菜、湘菜、粤菜,甚至杭帮菜。但是豫菜却像已被打入冷宫的妃子,很少有人想起了。
怎么样才能让人们重新想起豫菜,展示中原烹饪文化博大厚重?
把萝卜做出牡丹燕菜的味道
历史:豫菜被八大菜系逼到“墙角”
甚至连做菜的师傅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做豫菜出身的。究其原因,“那时说自己是做豫菜的,感觉有些低档,而且说是做豫菜的,拿的工资也低,跟粤菜的师傅错一半。”学豫菜出身,但是现在是粤菜里面的大师级人物的李师傅说。
但是,如果再往前回溯宋、唐朝代,豫菜可是相当富贵的菜,被称之为“宫廷菜”,那时的以及贵族们的御厨可都是豫菜师傅。那时豫菜独步天下,屡创辉煌,是烹饪界的渊源和主体。
南宋以后,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豫菜不再待在“天子脚下”,逐渐沦落为烹饪的“地方帮派”。到上世纪90年代,逐渐形成了我国的“八大菜系”,但是豫菜却被排除在外。在人们眼中,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像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而豫菜却淹没在其他菜系的阴影中。
目标:使萝卜卖出牡丹燕菜的价钱
“振兴豫菜已经不是单纯的技术创新、品种丰富,也不是多开几个豫菜馆,多卖几盘豫菜,而应作为一个产业去推动,成为带动河南食品原辅料产业和饮食文化发展的新引擎。”邢瑞杰透露,振兴豫菜是一个系统工程,我省将用3~5年时间,培育30~50家豫菜品牌代表性企业,100家豫菜风味企业,继承稳定100个豫菜传统菜品,创新定型100个豫菜新品,把豫菜推向。
而在河南省颁发的《关于振兴豫菜工作实施意见》中,里面的建议正在实施中。比如选择特定新闻媒体,开办豫菜栏目,或者拍摄大型豫菜系列电视专题,举办豫菜大赛等。可是这些只是宣传策划层面的事情,要真正振兴豫菜,必须从提高自身质量入手。
“提高豫菜的文化内涵,同样是萝卜,为什么牡丹燕菜能卖那个价钱,除了做工方面,另外关键就是有文化在里面,每次服务员上完菜总会讲一下牡丹燕菜的由来,这样顾客在吃的时候,感觉就不一样了。”资深美食专家李静说。
复兴:让“食神”争霸成为豫菜品牌的大展演
“其实现在豫菜振兴有着更多的经济考量。”省商务厅商业改革发展处处长、省烹饪协会副会长兼邢瑞杰昨日告诉商报记者,说白了,就是咱们老百姓更有钱了。他举了数据证明:河南去年餐饮业销售额588亿元,可以说是餐饮大省,但还远不是餐饮强省,“肥水不流外人田”,难道豫菜不去占领让别的菜系去占领吗。
“振兴豫菜的口号正逐渐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也正逐渐从幕后支持走到振兴豫菜的前台。”邢瑞杰表示,推动豫菜继承和创新,成为本届豫菜品牌大赛主题。这次大赛由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克担任大赛组委会主任,成员单位由省商务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旅游局、广电局等部门主办,漯河市、河南省餐饮行业协会承办,是一次展示河南烹饪界名师、大师风采,彰显中原烹饪文化博大厚重的良好契机,将成为豫菜文化和品牌的一次大展演。
豫菜 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