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泽州县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的调查

2017-11-075888.TV 食品协会

食用菌产业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极具发展前途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在泽州县有了长足发展,成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大农业可持续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特色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泽州县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1.发展规模。截止2012年底,泽州县已建成一个食用菌试验基地、两个工厂化生产基地、100余栋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大棚。年产菌可达1600余万公斤,菌棒生产能力达到8000多万袋。食用菌品种也从单一的平菇、香菇增加到了金针菇、杏鲍菇、黑木耳、鸡腿菇、灵芝、虫草等品种。工厂化食用菌产能迅猛增长,泽地萃绿农开发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自身发展与摸索,在全省工厂化生产金针菇方面走在前列,新上年产3000吨的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线,食用菌产能达到5000吨,成为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太行荣盛合作社、神农农业开发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带动周边地区食用菌的发展,为全县食用菌的产业多元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生产技术水平大幅提升。随着工厂化栽培食用菌基地的迅猛发展,全县食用菌生产技术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在九三学社山西省委、晋城市委大力帮助下,先后和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大学生物工程研究院、朝阳市食用菌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泽地萃绿农开发有限公司和太行荣盛菌业合作社与九三学社山西省委、九三学社泽州县支社合作建立了现代农业食用菌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巴公双丰绿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晋城市以食用菌为主的农业技术工程中心;泽地萃、神农、太行荣盛等公司拥有先进的工厂化菌包生产线,有标准化食用菌培养室,液体接种车间,实现了有固体接种向液体接种的转变,大幅度降低了菌种培育成本,缩短了培育时间,提高了接种效率。

3.市场销售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全县食用菌生产基地生产的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鲜菇,采用大生产作业、大流通运行,融入大市场,除少量包装后剩余的零散产品在晋城销售外,大部分产品销往郑州、西安、洛阳、武汉、北京、太原等地,显示了规模农业的发展优势,同时创立了“泽地萃”、“金连康”两个泽州县食用菌品牌。

4.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截止2012年底全县食用菌生产基地总投资1.03亿元,解决农民工就业500余人,龙头企业带动了一个公司、四个合作社,同时带动本村和周边地区农户3000余户,每户增收5000—6000元。食用菌生产企业每年为所在村委投资社会福利达15万余元,为光彩事业捐款5万余元,救助社会贫困儿童上学5人,每逢春节、老人节为村民发放(产品)礼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贡献。

5.产业发展规模化。2013年全县食用菌产能规模进一步扩大,达到年产两万吨。泽地萃绿农开发有限公司今年将建设食用菌深加工项目和菌糠再利用项目,深加工项目预计投资3200万元,主要生产加工产品为即溶灵芝、即溶虫草、食用菌营养粉、食用菌调味酱等;菌糠再利用项目预计投资470万元,主要是把食用菌菌糠加工成可供家禽直接食用的饲料,实现农业产业良性循环。项目建成后年可加工食用菌产品1500吨,转化菌糠5000吨,产值可达1亿元,实现利税2000余万元,解决就业300余人。太行荣盛菌业合作社今年计划再投资500万元上二期工程,继续提高使用菌产品新技术,扩展新品种,实现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今后,将按照企业运作、政府推动的理念,通过发挥食用菌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全县食用菌生产企业和种植户提供交流合作平台,努力在加强科技研发、技术推广、信息交流、技术培训、产品销售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引导食用菌生产企业和栽培大户创办食用菌合作社,提高食用菌种植户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全县食用菌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制约食用菌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困难

1、人才匮乏。人才应该说是目前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针对不同的食用菌品种,都有着一整套的严密的生产技术规程,没有过硬的人才就不能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就不能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就不能产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2、产品单一。没有向广度和深度拓展,精深加工技术薄弱。食用菌的医疗、保健功能已得到公认,但目前食用菌产品中的初级产品(主要是鲜品)多,精深加工少,产品附加值低。现有技术、设备落后,科技含量低,食用菌药用成分多糖等生物活性物质、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等开发力度远远不够;产业链短,综合利用水平低,没有真正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

3、资金短缺。食用菌栽培属于农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市场影响大,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资金回收慢,发展食用菌深加工资金需求大,企业筹措资金难,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4、相关政策扶持滞后。对食用菌产业,国家或省至今没有出台统一的补贴政策,各县对食用菌生产企业或种植户的补贴政策差别又很大,如阳城县对食用菌的生产补贴是按菌包计算,每个菌包县政府补贴0.5元,而泽州县是按企业新上项目进行补贴,标准也不确定,一般是10-30万元不等。两地相比较阳城的扶植力度较大。

5、本地市场销售不畅。目前泽州县工厂化生产的食用菌绝大部分销往了外地,而在晋城本地市场销售的大部分食用菌却来自山东、甘肃、福建等地。

6、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产能增长速度超出了市场需求增长速度。食用菌实现工厂化生产以来产能迅猛增长,且许多地方都在上此项目,盲目发展,这样食用菌总产能相对过剩,尤其是金针菇、杏鲍菇今年价格下降23%,食用菌企业利润几乎为零。再加上食用菌目前主要销售的是鲜品,没有经过精深加工,不能长时间保存,所以受市场影响较大,风险较高。

三、深化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政府引导、集约化经营。食用菌产业化发展需要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提高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按照“兴办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建立一个基地、覆盖一批农户”的模式,狠抓龙头企业建设,要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扶持,扩大食用菌产业龙头企业规模,增强其对周边农户的带动能力,逐步建成管理水平先进、技术力量雄厚、营销能力强的食用菌龙头企业或营销队伍,推动食用菌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2、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目前泽州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规模已达到相当水平,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对每年引进的高科技人才给予科研专项经费支持,通过技术研发,使食用菌的产量及质量再提升、品质再优化,同时食用菌产品不能仅仅停留在鲜品阶段,应该研发出具有更高附加值的一些产品,例如保健品、医用品等,真正促使食用菌产业做强做大。政府相关部门还要通过邀请人士,举办各种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包括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注意事项、污染防治等问题,特别是针对工厂化食用菌生产技能进行专门的培训,就地培养一批懂技术、愿干事的人才,保障食用菌产业整体稳定发展。

3、政策扶持。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应制定统一的、操作性较强的包括资金扶持在内的相关扶持政策,坚持扶大扶强兼顾一般的原则,重点扶持具有一定规模、发展潜力较强的企业。(1)建立规范化食用菌菌种引进、研发实验室和示范基地的,择优给予50万元的资金扶持。(2)扶持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按照基地规模大小给予不同的资金扶持。

4、引导、扶持新建或改建食用菌深加工企业。食用菌实现工厂化生产后产能迅猛增长,食用菌单靠销售鲜品已不能适应产业进一步发展和社会需求,急需对食用菌进行深加工,挖掘食用菌的保健医用价值,拉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提高食用菌生产企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对新建食用菌深加工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年加工规模在1000吨以上的应给予相应资金扶持。

5、品牌建设。泽州县现阶段有“泽地萃”、“金连康”两个品牌,但都不是省着名品牌、驰名品牌。对于一个新兴产业,应有现代市场营销理念,实施品牌战略,搞好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和农产品质量认证及地理标志等级,加大产品品牌建设力度,对认证品牌的申报、评定等要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和政策支持。对新认定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和农产品质量认证及地理标志登记的给予资金奖励。

6、建立基金制度。泽州县去年县财政出资1000万元在建行设立了“助保金”,主要对微小企业贷款担保,这一举措对全县微小企业帮助很大。但食用菌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事关“三农”问题,应尽早建立行业基金制度,一方面降低食用菌生产企业的生产风险,另一方面加强金融信贷支持力度,政府部门积极推动助保贷业务,调动各金融机构支持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的积极性,实行农业产业贷款贴息制度,解决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7、市场营销。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立足本地,辐射,建立一个大的食用菌综合批发市场,积极推销本地品牌。

    您留言,我回电,快速找产品!

    *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火爆食品招商网代理商服务条款》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客服中心

    客服中心

    【长按指纹】识别图中二维码
      或搜索公众号hb5888tv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