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城市乳品消费的风向标,北京的乳品市场一直都是各大乳品企业终端产品争相上市的“宝地”,在北京奶业协会副会长刘文奇看来,创新带动了市场产品的繁荣,但是产品玲琅满目的同时,更不能忘记乳品真正带给消费者本真,健康、优质、营养的乳制品研发生产应该是每个企业不断前行的目标所在。

勿忘本真
面对当前养殖环境的不景气,刘文奇坦言“北京面临的情况也是一样的”,当前既是奶业发展的时期,同样也是困难的阶段,我们要携手共同渡过当前的困难阶段。
刘文奇介绍,当前围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使北京奶业走出去,各企业依托国家层面给予的政策导向以及各项利好扶持政策,让奶牛养殖产业升级。例如首农集团在此大背景之下进行的产业转移战略部署开启了畜牧养殖和加工企业的京外搬迁力度,同时依托京津冀大物流体系,相关产品链条辐射河北、天津、山东、山西、内蒙古、东北等区域。
北京奶业市场采取的是“两头在外 中间在内”发展战略,即基地养殖区域在外、市场在外,种源、研发等技术实力在内。北京的奶业市场有着自己的特色和特点,从奶牛养殖业出发点来看,要考虑原料生产是否适合整个区域,其中也包括环境承载力等等问题;而从市场发展角度来看,要面向市场,此外,北京的市场有着得天独厚的的优势,人力资源以及信息的密集等作为种源研发的基地,总体上是奶业发展是一盘棋。目前,北京奶业市场的调整力度也很大,按照区域规划我们定义为“都市型现代奶业”,由于北京常住人口以及流动人口密集的特点,对乳制品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同时对于乳制品需求的种类和层次也是截然不同的,每一个终端乳制品的推出都在寻找不同的定位人群,这也使北京的奶业市场比起其他地方更具发展空间。
按照“都市型的现代奶业”发展布局而言,北京奶业市场的消费层级的划分对高端乳制品的需求量上升,刘文奇强调,在这个过程中,乳品加工企业应根据市场的需求研发生产适合市场的乳制品,但是对于乳制品需求的本真一定要看到,回归乳品本身的营养和健康,让消费者在选择上明确不茫然。刘文奇说:“现在的乳制品种类、包装琳琅满目,对于消费者来说选择上也会有些困难,我们鼓励研发,鼓励创新,但是我们也要在乳品生产方面节约化、集约化、科学化的生产和发展,减少不必要的耗材,珍惜资源,简单消费,让乳制品满足消费者健康、优质、的基本需求。”
刘文奇表示,北京的奶业市场在某种程度上有着风向标的作用,每一个新产品的上市更应该遵循着“勿忘本真”的原则,让每一位消费者都能够选择到适合自己需求的乳制品。
不断前行
提到乳制品,不得不提到目前有关乳品消费信心的问题,在刘文奇看来,这是一个需要引导并且循序渐进不断前行的大方向问题,要增强现在的消费信心,让消费者认识并且知道国内乳制品的优质不仅仅是政府和企业的问题,更是全社会需要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国家开放“二孩政策”之后,消费者对于婴幼儿奶粉的关注度更高,在这样的时期当中,整个行业需要把该做的事情全部做好,各司其职,不可错位。
对于当前乳品的质量问题上,行业里几乎给出了一致的声音,“历史上时期”,事实上,相关政府部门无论从行业标准上还是质量把控方面都予以严格的制度和标准,曾经强调,标准和产品质量紧密相连,我们要制造高质量的产品,建设制造强国,必须有先进的标准作为支撑,用先进标准倒逼“制造”升级。对于国内乳业来说,国产乳制品的质量不如国外产品,已成为很多消费者根深蒂固的认识。要增强国人对国产奶粉的消费信心,首要的便是提升国产奶粉的质量水平。此外,刘文奇认为现在国家职能部门对于进口乳制品的检验也十分严格,多部门检测出来的来自不同国家的不同种类乳制品质量并不达标,甚至于严重超标,进口乳制品不一定就是优质的。对于国内乳品市场,通过倡导“优质乳工程”让乳制品实现“本土化”,但不是封闭,在乳品研发过程中,不仅可以喝乳制品,也要吃乳制品,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应该培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奶酪和黄油制品也应作为日常乳制品进行消费引导和普及。对于这样的消费市场,刘文奇建议企业调整产品结构,相关部门以及媒体对于产品知识、消费习惯进行普及和引导,明确消费,让国产乳制品优质的消费“潜移默化”的影响国内消费者的消费观念。
回到当前奶牛养殖市场中,在刘文奇看来,从奶荒再到奶剩,这个不协调不正常的发展是需要高度关注的,奶牛养殖业“伤不起”,它区别于其他周期短的畜牧行业,奶牛养殖周期长、繁殖效率低,一旦进入到持续的低迷状态,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刘文奇也表示,行业协会承担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下一步行业协会的工作将着重放在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培训提高奶农的养殖水平,同时将进行协调让利益链接机制以市场为前提的情况下起到均衡的作用。
对于整个行业发展来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无论是生产加工企业还是奶牛养殖产业以及乳品消费终端,都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在源头上产品的质量,更好地推动整个产业提质升级,提振产业信心,也更利于提振国人对乳业的消费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