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之一,工业盐用途广泛——可用于肥皂制造、玻璃生产、石油钻探,乃至建筑行业、橡胶行业、造纸工业等。但谁能想到,它还能用于食品行业呢?
工业盐与食用盐主要成分无异,但前者含有大量杂质,危险的杂质是亚硝酸盐。一般而言,人体只要摄入0.2克~0.5克的亚硝酸盐,就会引起中毒,摄入3克就可致命。亚硝酸盐除了急性毒性外,就是增加癌症风险。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工业盐正源源不断地流向我们餐桌。几天前,广东各大媒体爆出佛山市高明区“调味品生产基地”某些品牌酱油是用工业盐制造的。一时间,舆论哗然。由此而致的“酱油风波”尚未平息,昨天又有媒体爆出东莞的农业批发市场,商户用工业盐腌制咸蛋。有犯罪嫌疑人招供说:“整个行业都这么干”。
莫非我们的人体是一个化学大熔炉?莫非当代国人“百毒不侵”?
早在6年前,中央电视台就曾曝光过江西上饶一地下加工厂用工业盐腌制咸鸭蛋,导致两人死亡数十人中毒的事件。究竟为什么至今还有人铤而走险?很简单,工业盐的售价大约只有食用盐的三分之一,高明区某些调味品企业之所以用工业盐代替食用盐酿造酱油,也是因为工业盐廉价。
说得不好听,有时候消费者误吃了一般的工业盐还算是好的。记得今年2月新华社发布一则消息称,江苏镇江一公司通过将农药残渣清洗、烘干生产出“工业盐”,当地小贩用于制作烧饼点心。仅此案例,就有14000吨“毒盐”流向12个省、市盐业市场,部分作为食盐销售。
常识告诉我们,可以不吃猪肉,甚至不吃蔬菜,但是不能不吃盐。遗憾的是,在食品危机频发的年代,在食品监管基本失控的今天,有谁来我们的食盐?
在,食盐从来都是专卖、专营的。盐业部门除了负责食盐、工业盐的批发、零售、分配、调拨,还肩负着对非法经营生产盐产品的行政执法。然而,根据上述案例以及有关调查报告,近年来我国“私盐”大行其道,一是因为垄断式的专营大大抬高了食盐价格;二是盐业部门对市场的监管极其疲软。难怪国家有关部门曾提出取消食盐专营,由工商、质检、卫生等部门负责对食盐市场进行监管。
如果说,取消食盐专营尚需时间,但在目前体制下又亟需加强对盐产品监管的话,我建议广东食品委员会务必把广东盐业集团纳入其中。同时,建议对近用工业盐腌制咸鸭蛋和酿造酱油的企业以及负责人提起公诉,理由是危害公共。如果以投毒罪重判不食品的生产者,如果大幅提高不法企业的违法成本,相信以身试法者会大幅减少。当然,还必须严查食品犯罪背后的渎职枉法行为。
如果没有严刑峻法,包括由工业盐造成的病从口入,难免导致国人集体“慢性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