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市场现在处在两个极端,一方面是消费者对保健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一方面是消费者关于保健品的质疑一直没有停止过。保健食品到底能不能吃?有没有效果?这些问题不仅备受消费者关注,更是困扰了监管部门、协会组织和企业。
7月下旬,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支持、保健协会组织开展、包括人民网等十多家主流媒体参与的“保健食品质量万里行”活动正式启动。连日来,人民网记者深入山东、广东等地进行了实地调查采访。
消费者投诉不断
保健食品是所有行业里面负面报道多的行业。这是很多消费者对这一行业的印象。记者在从事保健食品行业十多年报道中,接到消费者的投诉频率极高。
有的是投诉服用了保健食品后,没有任何效果的;有的投诉是购买到假冒的保健食品;还有的投诉是反映吃出副作用的……
前不久,记者就接到一消费者投诉称,自己购买的汤臣倍健产品吃了无效,感觉还有副作用。当记者拿到消费者购买的“汤臣倍健”时,却发现根本不是汤臣倍健,而是“汤臣利健”。不仔细从外观看,根本分辨不出来两者的区别。
据国内保健食品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仿冒保健品的名称基本上只与被仿冒的正规产品有一个字不同,外包装和标志十分相像,如“汤臣利健”、“汤臣康健”与“汤臣倍健”只一字之差,涉及“汤臣倍健”品牌的假冒产品,就多达40多种。“汤臣康健芦荟软胶囊”的瓶身上还标有“国家保健示范基地”、“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运动员专用营养品”的标志。更为恶劣的是,很多产品上都印有经过认证的保健品专用标志“蓝帽子”,并印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国食健字G20040444”等字样。同时,为了更好销售,出货单还写明了“国食健字”、“卫食健字”、“食证字”等批号。
“这个行业很特殊,接到投诉的不仅是一些不的小企业,甚至是一些大企业。”广东省保健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张咏说,这个行业的老板有时候都不好意思拿出名片来告诉别人自己是做保健品的。
山东卫康集团董事长王宗继也表示,“一听说是做保健食品的,大家就以为是骗钱的,让人抬不起头来。”
“李鬼”毁了“李逵”名声
“保健品行业之所以骂名不断,更多是‘李鬼’毁了‘李逵’的名声。”贾亚光称,真正有“蓝帽子”的保健品,其问题真的很少。更多的投诉是,没有“蓝帽子”而宣传有功效的普通食品或假冒其它“蓝帽子”等。
所谓的“蓝帽子”就是指卫生部和国家药监局批准的保健食品文号,通常以“卫食健字”(国产的),“卫食健进字”(进品的),“国食健字”(国产的),“国食健进字”(进品的)等形式出现。
“药监部门抽查到假我们的产品,并把不合格的结果向社会公布了。一些不知情的消费者,就以为我们产品出问题。”完美()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李晨悦称,像这样的情况,她们也很无奈。“李鬼”毁了 “李逵”的名声。
不仅大企业的品牌被假冒,一些中小企业也有同样遭遇。“事实上,只要是有批号的产品他们都敢假冒,我们企业只有2个产品,但也被上海的3家小作坊假冒了。”烟台理博天然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小微企业,负责人如是说。
“大型保健食品企业,如果是真正其自身问题而引发的投诉确实不多。以广东的汤臣倍健为例,广东省药监部门至今未接到一例投诉”。 广东省保健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张咏如是说。
“没有‘蓝帽子’的产品或假冒‘蓝帽子’的产品干了坏事,但终都扣在有‘蓝帽子’的身上,你说这冤不冤?”保健协会副秘长贾亚光说,保健食品市场之所混乱,并不是保健食品自身。比如,一些产品假冒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和保健食品标志;一些产品以食品批准文号、生产许可证号、产品批准文号等假冒保健食品文号,违规声称保健功能;一些普通食品故意做成胶囊、片剂等形态,与保健食品产生混淆;有的甚至声称未经批准的特定保健功能比如提高智商等。
“经过国家食药监局审批,获得批准文号,并在外包装上印有小蓝帽标识的,才是真正的保健食品。”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司司长童敏说。
作为行业协会负责人,贾亚光提起这些售假人员表示简直可以用“恨得咬牙切齿来形容”,他表示,正是这些“李鬼”害了“李逵”,也毁了整个保健食品行业的公众形象。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少数小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而去夸大产品功效的。”保健协会副贾亚光透露,他们也接到一些有关产品没有效果的投诉。
“有的产品,宣传三天或一周,无效退款,这显然不现实”。广东省保健行业协会副肖炜军称,保健食品又不是药品,不可能哪么快,也不可能人人都有效。即使是药品也不可能人人有效。这一点,从保健食品的定义就可以看出来。
根据当前实施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
广东省保健行业协会副肖炜军介绍,如今,不论广播电视,还是报纸网络,保健品广告铺天盖地,、降糖、增高、提智、补钙、等等,保健品几乎无所不能。许多该去医院找医生开药的慢性病或者疑难杂症患者,比如糖尿病人,被广告忽悠长期吃保健品;而一些本来健康,无需服用保健品的青少年,却总在补脑补钙。保健品在百姓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多重而混乱,让人摸不着头脑。
“显然,保健食品不是用来疾病的。有病了,一定得去医院看医生,而不是相信一些商家宣传的可以通过保健食品冶病”。贾亚光如是说,他经常看到一些广告,宣传保健食品可以糖尿病、癌症、高血压等。“别说是保健食品,甚至连药品也不能根治这些疾病,消费者只要动动脑子就可以辨别出来”。
保健食品的核心作用是有助于增强人体,提高身体素质,减少疾病发生率,而不是直接某种疾病。“就像汽车的定期保养,是必须做的,可减少汽车发生故障的概率,但不等于汽车不会出问题。出了问题就要送去维修,而不是以保养替代维修。”保健协会副理事长兼徐华锋举例解释说。
“保健食品的功效是缓慢、隐性的,与药品疾病的快速、显性作用区分非常显着。”徐华锋如是强调。
当然,随着大型保健食品企业的宣传,很多消费者也慢慢转变观念了,不再神话保健食品作用了。比如,汤臣倍健的“健康快车”项目,通过营养健康教育活动,让各地的的普通老百姓,获取准确的营养咨询服务,了解营养在维护身体健康、预防慢性疾病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等。
事实上,虽然保健食品行业被评为负面的行业,但消费者的需求却在不断增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保健食品行业的年产值已达2600亿元。
保健协会副理事长兼徐华锋认为,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改向深度演进,使整个社会理念正在发生悄然变化,从看中治病向“治未病”方向发展,注重预防、推崇养生已形成潮流,为保健食品带来了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
徐华锋介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底,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共批准产品一万多个,在产产品4000多个,保健食品生产企业2000多家,年产值2600多亿元。其中,年产值上亿元的企业70多家,占总产值的38%。
虽然我国保健品消费市场在2010年已突破1000亿元大关,但保健品在居民消费支出的所占比例不大,和欧美国家的消费比例差距大。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上升,保健消费能力上升,保健需求大。
“当然,之所以有这么大的需求空间,还与保健食品的有效性是分不开的。”徐华锋指出,按照保健食品的审批管理办法,任何声称功能的保健食品都要经过动物和人体试验,证实其声称的功能,因此获得国家批准的保健食品是可以其健康功效的。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自己的保健食品,”汤臣倍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汤晖称,如果产品不过硬,或没有效果,他们自己肯定不会服用。事实上,包括完美、安利等公司在内的保健食品企业,其任何一批次的产品在出厂前,都是经过严格的检测,包括一些国家不要求检测的指标。
一边是消费者旺盛的需求,一边却是混乱的市场。对于消费者、保健食品企业甚至是行业协会,都希望整个行业能有序、规范发展。对此,监督部门有何举措?监管上又有何困扰?我们将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