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早上十时,由广州茶文化促进会、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主办的“岭南茶文化大讲堂”在第十七届广州茶文化节、2016(广州)茶业博览会举办之际拉开帷幕。
广州茶文化促进会会长黄波致辞启动大讲堂。他指出:茶与文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茶文化与个人涵养默然相融。当前茶文化呈现欣欣向荣之势,却被人为附加了各种各样的玄虚。为服务于当前茶产业转型升级之需,打造羊城茶文化城市形象名片,首期岭南茶文化大讲堂即针对行业从业人员,旨在提升茶人的人文修养,作为当下茶文化回归之思考,以确保在茶文化建构的漫长过程中保持正确的方向。未来还将不断邀请跨界专家学者,共同丰富粤地茶文化的内涵和普罗大众的精神追求,构建真实的具有时代感的茶文化体系,茶饮新风尚。

岭南茶文化大讲堂首期特别邀请台湾文化大家、音乐家、文化评论人、佛光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台北书院山长林谷芳开讲《茶人的文化内涵》,以独特的视角解读茶文化的内涵。寒潮挡不住粤地茶人的热情,林谷芳老师以精彩的演讲及互动问答,200多位茶人契入茶的艺术情性及生命境界。
“对我而言,我不是一个诸位眼中的狭义茶人……但为什么我跟茶文化会有那么深的牵连,会在此切入二十几年,它一定有吸引我的原因,而这个原因主要是来自后来的文化延伸,譬如说茶禅一味。也因此,我们要让茶变成一个延伸性更广的文化,就得回过头来看看,茶的基本特质在什么地方。”
茶的文化性——道器得兼、自觉性的观照
茶是的国饮,茶的样貌之多在世界上无出其右。但是的茶从来没有跃入文化核心。茶的载体性很强,很多人的文化、人情、风俗都是在这个载体下产生;无论从个人的修行、安顿,到社会的文化改造,茶能够发挥极大效用。茶作为世界性的饮料,特殊的一点,喝茶时不仅在于口感,更从茶中品出山川人文。一个茶人,只要面对,就是一个丰厚的文化,只有这样来做茶,茶文化才能建构成功。
茶人的人文锻炼:文、史、哲、艺、道
林谷芳老师强调茶人的锻炼 “人文,人是核心”。如果不回到人本身的素质、修养去,所有的外像都是浮沙里建房子,容易崩塌。人的素质不丰厚起来,这个文化是不可能丰厚的,所以才需要有“茶人的锻炼”。林谷芳老师强调茶人要从以下的内容:文(词章文献)、史(时空发展)、哲(思想脉络)、艺(有机涉入)、道(生命连结)完成茶人的锻炼。艺术的涵养很重要,可以弥补经验的欠缺,可以古今同路。茶是一种艺术,但是因为茶在历史之中并没有一个明显的系统,所以透过茶去契入一种生命的情景、历史的气象是不够的。
人生有四件事需要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于艺,志于道。
读书不能读死书,还必须参正,这必须行万里路。百闻不如一见。如果有机会去行万里路,那么生命的意境就不一样。有机会的话,行万里路,去体验一下,体验一定要离开自己的场所,要易时易地,才会有触动。游于艺也很重要。而志于道有一种生命的关怀,一种的安顿,在这之中你就会有一种观照,时间就会成为你生命之中的正数,就会有一种无限的情境,无限的可能。茶人的自觉性非常重要,这个自觉性不仅决定自己的未来,也决定茶文化的未来。
作为一个茶人,首先必须是一个匠人,尽其一事,具显功夫。需要有个实作的东西,修行才不会异化。茶人在种茶、采茶、制茶或者茶空间的建立,少有一样是亲手去做,不然不能叫茶人,因为你没有匠人的境界。艺人:映现风格,挥洒情性。艺术家一定需要有匠人的功夫,当有艺人的层次的时候,就能够自在,能够信手拈来皆是文章。文人:吞吐诸方,得其丘壑。文人就是孔子所讲的君子不锲,就是说君子不会拘泥于单一的事象上面。文人个是通人,文人的艺术与它的情怀有关。道人:即此安顿,立处皆真。道是什么,它就是一个性的安顿和关怀。道人就是一个连接生命功课的人。如果今天茶是一个道,那么它就应该可以让人持之终生。
茶虽然小,在东亚三国,它却可以承载着儒释道三家,茶人的文化修养,必然延伸到这三家的思想和生命境界。我们希望通过首期岭南茶文化大讲堂开讲茶人的文化涵养,找到构建茶文化的正确方向。明了茶文化有些什么,缺些什么;知道自己的定位在哪里,生命情境在什么地方;随着时间的累积,让茶文化契入更圆满更深邃的艺术情性乃至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