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9年开始的整体退坡,到2014年跌入历史谷底之后,国产婴儿奶粉已经开始回暖,这种趋势还将延续。”奶业协会会长高鸿宾表示。
2008年以来,国产乳制品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随着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奶业遭受重大打击,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心一度跌到谷底。十年过去,在消费升级、出台配方注册制等新政及行业的共同努力之下,乳业逐渐走出阴影,消费者信心逐步恢复。
欧睿的数据统计显示,2008年之后,国产奶粉市场整体呈现下滑趋势,尤其是在2015年和2016年,行业增速呈现负增长的态势;而2017年,国产奶粉行业增速调头增长恢复至8%,这是国产奶粉行业增速3年内首次出现回升。
2018年是被称为“史上严”婴幼儿乳粉配方注册制正式实施的一年,截至今年2月24日,食药监总局已批准了42批1138个婴配奶粉配方,约400个品牌得到合法身份。
在此背景下,澳优乳业、君乐宝乳业、飞鹤乳业等国产奶粉企业纷纷宣布上调2018年销售目标。去年以70亿元销售额位居国产婴儿奶粉的飞鹤奶粉将今年的营收目标定在了100亿元,预计增幅50%;被称为婴儿奶粉行业黑马的君乐宝则在去年婴儿奶粉销售额25亿元的基础上将今年的目标直接翻番定为50亿元;澳优奶粉今年的目标是销售增长五成,达到60亿元。
“数”看十年之变
乳制品行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乳制品也时刻牵动着消费者的心。十年来,整个国产奶粉行业的变化和进步。
首先,市场资源集中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一方面,上游养殖业的资源更加集中,在2008年之前,国内养奶牛的大约有220万户,而现在是120万户左右。其次,乳品企业也更加集中,2008年之前大概有2000多家乳品企业,现在大约不到450家。另外,2008年之前生产婴幼儿奶粉的企业有300多家,据国家食药监总局统计,截至2017年12月27日,获准配方数的境内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为93家。
龙头企业是乳业复兴的脊梁,资源集中也体现在龙头企业的马太效应上,如伊利、蒙牛在2008年前营收不到200亿元,如今达到了500亿-600多亿元的销售规模。
这也是近年来我国乳业提升产品质量的一个缩影。而在销售渠道上,奶粉产品从大商超流向了婴童店、食品店。2008年之前,大商超、大卖场为奶粉的主要销售渠道,但现在,每卖出10罐奶粉大约有六七罐是在的婴童店。婴童店既是产品展示展销的地方,又是产品体验的地方,消费者可以零距离接触和体验具体的产品,同时又可以完成消费者教育,传播品牌、企业信息。
然而,值得关注的改变,还是监管。
三聚氰胺事件后,政府部门对奶源的监管“杀一儆百”,明确由农业部门监管奶源,同时在2015年,堪称“史上严”的食品法出台(其后有修订),其主要目标之一就是监管乳制品。
在保障乳制品质量过程中,奶源一直是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从2016年开始,农业部连续组织发布《奶业质量报告》,通过权威数据展现奶业发展现状。2017年,我国生鲜乳乳蛋白率抽检平均值3.2%,乳脂肪抽检平均值3.8%,分别高出生乳国家标准0.4和0.7个百分点,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2018年初,据农业部监测,生鲜乳产品的抽检合格率达99.8%,三聚氰胺等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则连续9年保持在。日前,农业部有关负责人对此表示,我国生鲜乳的质量水平处于时期。
与此同时,一些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的国产奶粉还积极参与境外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抽检“以证清白”。今年2月初,香港第三方检测机构水中银对当地市场上销售的16个品牌的婴幼儿奶粉进行超过1000种有毒物质的筛查,终被抽检的国产奶粉君乐宝获得了“绿鱼”评级,为国产奶粉的品质扳回一局。
乳业专家宋亮在接受《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国产奶粉已经建立起了一条完整的全产业链体系,工艺技术设备达到世界的先进水平,初步建立起科学的管理体系。按照的消费习惯和整个母乳的情况,加快自主研发,“过去我们的配方都是照搬国外的,现在加快了自己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