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奶及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副主任 李松励
部分国产奶到底安不?从国家食品监督管理总局2015年发布的数据可以看到,我们的奶制品与国内其他食品相比较,其他食品不合格率是3.2%,奶制品是0.5%,其中还有一部分是由于标签不当所造成的不合格。国内比较了之后,将国产乳制品跟国外产品进行比较。欧盟2013~2014年,奶产品不合格通报的比例明显高于我国,这足以说明,三聚氰胺事件暴发之后国家非常关注奶的,这也正是这么多年我们大家努力的结果。乳制品质量仍然是大家的聚焦点,实际上从结果来看,我们国家的奶,无论是同国内其他的食品相比,还是与相比,都是相对的。我们应该认识到,任何一种食品的问题都不可能是零发生,但消费者对于乳制品任何一个事件都是零容忍的状态。
第二部分我们国家的原料奶质量究竟如何?2013~2015年我们组织协同创新团队一起开展工作,对五个产区15个省份的生鲜乳进行风险评估。三年下来我们已经评估了近万批次的样品,现在拿出一些大家比较关注、也比较重要的指标跟大家交流。(1)三聚氰胺,监测结果发现,连续七年都没有发现三聚氰胺等违禁添加物,合格率都是保持在一百,而且规模牧场乳蛋白含量是大幅高于国家标准的。(2)黄曲霉毒素M1,它也是食品重点关注的一项风险。奶中的黄曲霉毒素主要来源于饲料毒素中的B1,从饲料经过奶牛机体转换到牛奶之中。通过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65个单位转移到生鲜乳中一个单位。实际上乳业都受到霉菌毒素污染的困扰。我国2013~2015年对AFM1的评估结果也可以看出,AFM1平均值是在不断下降的,随着我们国家牧场规模化的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升,霉菌毒素的防控上是越来越好的趋势。在2015年,我们团队创建了奶业创新团队的技术规范(简称MRT标准),完成了生鲜乳中黄曲霉毒素控制技术规程,主要的结论就是粗饲料中AFB1的污染是乳中AFM1含量高低的关键,同时技术规程也规定了从饲料的收购、储存监测到使用,每一个监测点如何控制。霉菌毒素污染在各个国家都有发生,日本和韩国发生水平都要明显高于我们国家。(3)兽药残留,我们对牛奶中奶牛常用的兽药残留进行了检测,没有检出违禁的兽药。(4)乳体细胞数,我们对生鲜乳体细胞数进行了一个风险评估。大家可以看到,美国对乳中体细胞数限量是75万,欧盟是40万,我国牛奶体细胞数整体值确实是偏高的,但是经过这么多年大家的努力和认识的不断提高,到2015年牛奶中体细胞数平均值已经降到了51万个/毫升,可以说也是一种趋势吧。
第三部分国产奶和洋奶到底哪个更好?目前在消费者的意识中,国外的产品就是要比国内好。究竟是不是这样的状况,我们看一下整个的背景。从奶业统计摘要截取到的数据可以看出,从2000~2014年,奶类总量稳定增长,每年的增幅大概在2%,说明奶类市场至少供给是充足的。我国从2008~2015年,整个奶牛存栏包括生鲜乳也是维持在小幅的增幅。加工和消费的年均递增率在6%之上,结合之前的数据就会发现问题,我们生鲜乳年产量增量均是在0.8%,但是加工和消费递增率在6%以上,那么这些空缺是由什么来弥补?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国家乳制品的进口量,2014年整个进口达到了193.4万吨,这是什么概念?如果把它折合成生鲜乳,就是1200万吨生鲜乳,占到国内总产量的32%。我们再分析一下2014年整体进口的情况,大部分都是蛋白粉、乳清粉,包括大包粉,但也居然有17%的液态奶出现了,说明国外乳制品在大肆进军国内的市场。而且2014年以内,生鲜乳收购价格总体持续走低,我们国家收购的价格几乎是整个平均收购价格的两倍,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有这么大量进口的原因。这么庞大的进口量对我国奶业冲击非常大,造成养牛养殖行业遭受极大亏损。
回归到角度来说,我们团队从2013~2015年,连续三年对23个城市销售的液态奶进行了评估,其中每年都会评估200批次,有四分之一的样品是进口的奶产品。基于评估的同时,我们还对市场上在售的一些奶制品进行大量的信息调研,总体得出几个现象,首先就是在每个城市销售的液态奶,外地品牌多于本地品牌,尤其在一些大城市,几乎找不到本地品牌,全部都是外地品牌,这样也出现了刚才张沅老师所分析的,北奶南运这么一个状况。以一个极端的例子,大家看广州的情况。绝大部分奶几乎都是北方运过去的,长的销售半径达到将近4000公里,从北端哈尔滨运过去的。在所有大城市大家可以看到,进口品牌液体奶非常的多,2015年1~11月份,据数据显示,进口的液态奶已经达到了将近40万吨,同比增长了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