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走进超市,置身于琳琅满目的食品柜台,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生鲜的还是加工的,是袋装的还是罐装的,在许多产品的包装上都有一个统一醒目的绿颜色标识——和煦的阳光、绿油油的叶子以及含苞待放的蓓蕾……
这个标识象征着“”“优质”,带有这个标识的产品正是经过认定的“绿色食品”。起步于1990年的绿色食品事业,从无到有,从默默无闻到深入人心,从理念到产业、从局部到、从经验到世界影响,通过28年的大胆尝试和艰苦实践,走过了一程荡气回肠的进阶之路。截至2018年6月底,绿色食品企业总数12407个,产品29108个,已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635个,面积1.6亿亩,总产量1亿吨。绿色食品已逐步开创出一条具有特色的食品建设之路,并成为优质农产品消费的“风向标”。
从零起步 摸石头过河
——我国创造性提出绿色食品的概念,推出绿色食品标志,并在农垦系统启蒙发端,初步奠定了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的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率先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改革,极大地解放农村社会生产力,农产品数量大幅增长。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农业发展开始战略转型,步入从主要追求数量增长向高产优质并重的重大转变。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消费者日益关注食品的保障,日益关注工业发展所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和化肥、农药的普遍大量使用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市场呼唤优质和无污染的食品;从世界发展趋势看,1987年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各国的高度认可和响应,农产品质量提高、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态环境的优化,三者相互促进已成为世界农业生产与农村建设的发展潮流。
农业部审时度势,把握农业发展转型的重大机遇,深刻分析了国内食品市场和世界食品产业的发展趋势,于1990年开创性地做出了发展绿色食品的战略决策。
作为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首任主任刘连馥回忆说,绿色食品发端于农垦是几个方面因素促成的。首先,当时农业部农垦司在搞“八五规划”与“2000年设想”,提出农垦经济要再上一个新台阶必须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和重点企业。其次,农垦大多数单位都在边疆地区,环境较好、污染较少。,根据国家的宏观战略,粮食连续丰产但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国家开始更注重农业的“产销并重”。综合这些因素,决定在农垦系统内发展无污染的高品质食品。
说起“绿色食品”这四个字的由来也还有一段故事。刘连馥说发展无污染的高品质食品,这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因此一开始这项新工程被命名为“无污染食品”。但大家都觉得用“无污染”来命名食品颇为不雅,于是邀请了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的专家、学界研究人员一同出谋划策、调研论证,终这项崭新的工作被确定为“绿色食品工程”。
对于绿色食品来说,每项工作的开展都是全新的,没有经验可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绿色食品标志就是绿色食品的“身份证明”,然而在当时我国还没有“证明商标” 体系的情况下,绿色食品标志申请商标注册也颇费了一番周折。由于没有“证明商标”,绿色食品只能先申请普通商品商标注册,但作为证明商标使用。直到1995年商标法重新修改,首次将证明商标纳入保护范围才正式写入证明商标,绿色食品标志商标于是成为我国例质量证明商标。
1990年5月15日,农业部农垦司在北京召开了首届绿色食品工作会议,时任农业部部长何康出席并作了重要发言,向世界宣告:绿色食品在起步了,一项伟大的工程正式拉开了序幕。
绿色食品诞生的那天起,就得到了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1991年,对农业部《关于开发“绿色食品”的情况和几个问题的请示》进行批复,肯定了发展绿色食品的重要意义:开发“绿色食品”(无污染食品)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食品工业发展,增进人民身体健康,增加农产品出口创汇,都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这是一项新的工作,我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要采取有效措施,坚持不懈地抓好这项开创性的工作,各有关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还在批复中明确要求:经贸及有关部门为 “绿色食品”进入市场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帮助。中央财政对组织“绿色食品”开发,适当给予事业费支持。农业部会同国家技术监督局制定和完善“绿色食品”标准。农业部与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农业投资公司和国家税务局等协商解决“绿色食品”开发的科技攻关、基地建设、税收减免等问题。至此,绿色食品被确立为国家推动的发展战略和政府主导的公益事业与产业。
为加强绿色食品事业的组织领导,1992年,农业部组建了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专门负责绿色食品开发与管理工作。同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农业部联合下发《关于依法使用保护“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的通知》,1993年,农业部颁布《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绿色食品事业开始步入了方向明确、规范有序、加快推进的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