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股价今年累计已上涨近70%,走出了一波与茅台涨幅不相上下的行情。
虽然市场对乳业预期逐渐升温,但是对需求的持续性及公司来年增长仍心存疑虑。
招商食品认为,当前伊利股价堪比15年白酒板块,投资者更应该关注行业需求回暖,以及龙头份额提升展现出的优质资产真实价值,这正是过去年白酒龙头演绎过的逻辑。
东吴证券则认为,乳业和伊利已经进入了拐点并开启加速复苏。原奶进入新3年大周期、中小企业退出市场带来的集中度提升叠加蒙牛竞争趋缓是本次的核心驱动因素。
市场加速向龙头聚集
随着中小企业的萎缩和退出,行业正在向龙头企业聚集,尤其是伊利和蒙牛两大企业。
数据显示,2011年到现在,行业乳企数量从800多家下滑到650家。东吴证券认为,行业大环境和监管加强是中小业企业份额萎缩的主要原因。
在经历奶荒事件、经济下行周期以及上游价格波动后,抗风险较弱的中小企业逐渐由萎缩甚至退出,而龙头企业则凭借强大实力抢占了市场。
此外,2015年食品法实施后,监管加强、行业门槛提高,让具有品质、品牌效应和上下游延伸能力的行业龙头优势更加明显。」另一方面,伊利蒙牛双寡头的份额显着提升。东吴证券认为,一方面是伊利以深度分销为主的现代渠道管理系统更利于抢占市场;另一方面是行业竞争格局出现改善。
商业模式决定了伊利与蒙牛二者差别:伊利采用现代渠道管理体系,销售人员协助经销商开拓市场维护终端,利于精耕细作,渠道下沉行之有效。往未来展望,伊利将抢占大部分行业增量,市场份额大概率会与蒙牛拉开差距。 随着国内原奶温和上涨,中小企业成本压力加大,无力持续高额促销费用投入,叠加蒙牛今年业绩承压,年初开始就控制促销费用率,行业竞争格局出现改善局面,市场份额向伊利集中。」过去三年,液态奶行业伊利蒙牛两家的占有率提升7.8%至57.1%,伊利市场占有率提升4.6%至行业首位。
细分到城市,伊利和蒙牛的市场占有率全线增长,而其他品牌则出现市占率的萎缩。今年上半年,伊利在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以及县乡农村三个维度的市场占有率同比增幅均居首位。
经历了13年奶荒后原奶供给去产能结束,原奶价格已经进入了三年大周期的起点,开启新一轮向上周期。
东吴证券认为,奶价温和上涨的时期正是乳制品企业盈利的阶段:虽然原奶价格上涨推升了成本,但是企业通过产品升级提高了毛利率,消化了成本压力,同时行业竞争趋缓减少了促销成本。
一方面,虽然原奶价格变动直接影响乳业成本,但是伊利通过产品结构升级,提高高端产品收入占比,消化了奶价上涨带来的压力;
另一方面,奶价上涨,乳制品供不应求,让行业竞争趋缓,销售费率得到减少。
这一趋势也和过去的原奶周期以及伊利的盈利表现相吻合。东吴证券观察伊利数据后发现:伊利净利增速提升快的时期是2012Q1至2013Q2,此时原奶价格温和上涨(+2%~6%),伊利净利率同比提升3至6个百分点,提升显着。
东吴证券认为,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中高端乳品是一二线城市市场继续扩张的关键。
随着经济发展+消费升级,液态奶市场已开始进入结构升级时代。国内一二线城市乳品消费从销量扩张进入到结构升级时期,品质化和高端化升级是未来大趋势和销量增长的主要的驱动力。
与蒙牛相比,伊利在高端产品占比的提升速度更加迅速。而高端化新品的推出直接推动了利润率的提升。
数据显示,伊利高端产品占比从2014年39%迅速提升至2017年的50%,提升速度快。
未来三四线城市是主要的增量市场,渠道下沉为伊利抢占市场提供了更大的优势。东吴证券预计,2017年乳品销售额在县乡市场增速快。
一方面,下线城市人均消费量还有很大的空间。数据显示,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已与消费习惯相近的韩国和日本持平。其中,城市人均消费量几近饱和,而下线城市和农村市场还远不及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2017年上半年液奶行业县乡市场收入增速为5%至10%,下线城市的增速远高于行业整体水平。
而伊利早在2005年就开始持续的渠道下沉,到2016年直控村级网点较2005翻了2倍,带来的优势就是产品铺货率在低级别市场提升迅速。
东吴证券的统计数据也显示,伊利在一二线、三四线和县乡农村销售额增速高于蒙牛,特别是县乡农村市场,伊利的增速达到20%至22%,远高于蒙牛的8%至12%。
伊利今年累计上涨近70%堪比茅台 为何这么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