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爸茶”看新丝路建设中的文化融合

2019-03-225888.TV 食品协会

文化融合与政治、经济等层面的直观合作不同,大多呈现“润物细无声”的特征。无论是“下午茶”在英国的兴起,还是“老爸茶”在海南的形成,都是外来文化与当地生活长期交融后出现的,在保留部分原有神韵的同时加入诸多本土元素,形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新兴文化现象。

如今,世界各地联系日益紧密,文化相互融合,催生了许多新兴文化现象。这种文化融合,不仅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出口转内销”的

文化舶来品

闲暇时,海口民众经常呼朋唤友,“走,吃茶去”, 这里的“茶”是海口人民津津乐道的“老爸茶”。吃茶早已成为当地常见的休闲方式之一。一壶茶,两碟小菜,三五好友,便能从中午聊扯到夜里。惬意的吃茶文化与舒缓的生活节奏相融在一起,散发着海南特有的闲适情调。

不过,“老爸茶”并非海南原产,而是一个有着“出口转内销”经历的文化舶来品。编纂于民国时期的《海南岛志》记载:“海南不乏产茶之地,然居人多不嗜之,独多嗜酒。”20世纪初,从南洋各国返乡投资的海南侨商,在海口老城区建起南洋风格骑楼的同时,也将英国人喝“下午茶”的生活习惯带回了海口。经过几十年的沉淀,舶来的“英式下午茶”逐渐融入中式茶楼元素,搭配了当地各式笼仔点心和汤粉等食物,成为颇受百姓喜爱的大众化休闲方式,并于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老爸茶”的称谓。

有趣的是,作为“老爸茶”源头的“英式下午茶”虽然兴起于英国,却又与紧密联系在一起。茶叶自17世纪开始传入英国,因运费昂贵而成为富贵人家炫耀身份的象征。到了18世纪,随着航路开拓和技术进步,英国人通过印度洋从进口了大量茶叶,进而在国内掀起了喝红茶的潮流,佐之以各种西点后形成“英式下午茶”的传统。

“英式下午茶”又随着侨商的脚步回到海口,也因融入海口生活逐渐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老爸茶”。这种文化融合现象成为近代世界历史上的常见案例,也是各地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力证。

以文化互鉴为基础

数百年来,海上丝绸之路沿岸的文化碰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各地的文化风貌。海南是中外文化交流和人口迁徙的中枢纽带之一。在文昌、琼海等沿海地区,几乎每个村子都有华侨,是名副其实的华侨之乡。当年离乡的华侨,使“海南鸡饭”成为新加坡等南洋地区闻名遐迩的中式餐品;也正是华侨的回归,推动海口出现了“老爸茶”的文化现象。

我国提出和推动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地理跨度极大,沿线各国的风土人情千差万别。在建设的过程中所要面对的文化碰撞和融合问题,将是复杂而多层次化的。如何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推动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开展,在文明互鉴的基础上促进沿线地区的文化交流、政策互信与经济繁荣,是推进新丝路建设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也是消解矛盾、进而推动各层面合作深入开展的融合剂。

以文化融合

促进共同繁荣

文化融合与政治、经济等层面的直观合作不同,大多呈现“润物细无声”的特征。无论是“下午茶”在英国的兴起,还是“老爸茶”在海南的形成,都是外来文化与当地生活长期交融后出现的,在保留部分原有神韵的同时加入诸多本土元素,形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新兴文化现象。

这种文化融合现象,广泛存在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例如“法棍”已成为越南常见主食之一,印度咖喱在缅甸饮食中的盛行,“摩尔风格”被引入马来西亚一系列政府和公共建筑中等。

可见,在推动新丝路建设的过程中应当重视这三个层面的问题。

,承认地缘历史文化差异,尊重各国具体国情和发展意愿。尊重各国实际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和资源条件,以包容理念结合各地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沟通,共同探索合作领域和合作渠道,真正做到开放包容、互学互鉴。

第二,重视地区对接和资源互补,发挥华侨华人的作用。通过“文化牵线、经济铺路”的方式,推动对外合作的延展和深化,积极推动各区域性合作机制有机对接,真正实现共同繁荣、互利共赢。

第三,谨记文化交流的长期性和分散性,切忌急功近利。文化融合是各方长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润物细无声和后知后觉的特征。应更多地在日常交往中展现文化自信,在文明互鉴的基础上弘扬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民族文化。

    您留言,我回电,快速找产品!

    *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火爆食品招商网代理商服务条款》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客服中心

    客服中心

    【长按指纹】识别图中二维码
      或搜索公众号hb5888tv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