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国内的食品企业来说,很多当地的特产销量很难走出,很多地方特色食品一直原封不动的在发展,很多产品并不是不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只是缺少一个更为正宗,更独特的产品名。对于如何把产品和品牌推向,成长为的食品企业。就产品本身来说,需要掌握以下方法。

方法一:进行快消化改造,不能死守原生态
许多地方特产名品,远近闻名,但销路窄,走不远,其位的原因是,从产品形态到包装再到营销模式处在原生态,没有进行快消化改造。这些产品是食品的创新来源,只要稍稍在产品形态和包装方面下点功夫,就会走出区域走向。酸辣粉是这样,老干妈辣酱是这样,王老吉凉茶也是这样。天津十八街大麻花本来以“大”着称,在面向市场时,他们不为“大”所累 ,敢于创新变小,包进袋里,装到盒里。现在各地都能买到正宗的天津麻花。河北北部高寒地区的特产“莜面”,制作时需要“三熟”,非常麻烦,如今已经被研制成“方便莜面”,热水一泡,成为糖尿病人的。
方法二:口味要做普适性调整,不能死守正宗
正宗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让人民能够接受。罐装王老吉跟当地街边店卖的王老吉、黄振龙凉茶比显然是不正宗的,标称四川小吃的麻辣牛肉粒、麻辣豆干,其麻辣劲儿在四川人看来显然不够给力。这些不同,都是为了适应更广大的消费者所做的“妥协”。
北京又酸又臭但是经过发酵营养极好的豆汁,如果谁能够利用技术把异味减轻一点,我想,做成瓶装饮料照样能够行销。这种一喝就上瘾的健康食品根本用不着发愁找不到粉丝。现在老北京酸梅汤装瓶卖了,冰糖葫芦汁装瓶卖了,下一个也许就是北京豆汁。现在沙琪玛被小包装化,“驴打滚”被包进了糖纸里,下一个也许就是萧山萝卜、高邮香酥麻鸡、伊犁马肉。
方法三:挖掘传播地方特产名吃背后的文化,用不着生造胡编
特产名品看起来“土”,但是其根里带着泥土的文化值钱,这是品牌难打造的骨髓,是独特、差异、难以替代的东西,是品牌立根之本。配方工艺是文化,传说故事是文化,饮食方法是文化。挖掘传播这些文化,产品就不只是产品,在满足口舌愉悦的同时,消费者在精神文化上得到了享受,品牌也就深深地印在消费者心里了。一旦成为有文化的品牌,竞争者是难以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