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松阳,飘满茶香。
3月26日—28日,第十二届()茶商大会·松阳银猴茶叶节在松阳举行。来自国内外的茶叶专家与嘉宾们相聚在此,开始了一段特别的茶香之旅。
记者 诸芸 黄捷 摄影 黄捷
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过百亿 带动乡村振兴
在松阳1800多年的历史中,茶叶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广袤的松古平原上,先后诞生了名扬江南的下街茶、横山茶和卯山茶。
从遥远的历史长河中走来,如今松阳的茶产业进入了新的时代。现在,“绿茶之乡”松阳,拥有的绿茶交易市场。
十一年风雨兼程,茶商大会见证了浙南茶叶市场由初的露天交易、摊位交易到绿茶交易市场的华丽蜕变,市场辐射带动十余个省份1000余万亩茶园,年交易额达57.9亿元;也见证了松阳茶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
世界茶乡看浙江。松阳是浙江茶主产区、茶贸易重镇。产茶大县、绿色食品(茶叶)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园、绿茶价格指数发布地、绿茶市等一连串的“国字号”招牌先后落户松阳。
近年来,松阳把茶叶作为振兴乡村的支柱产业,以茶兴农、以茶兴旅、以茶富民、以茶强县,致力构建多业态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持续增进广大茶农、茶企、茶商、茶消费者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取得了不少成果。
这里有一组松阳数据:
在产地市场中,松阳茶叶市场的交易规模、交易金额连续多年高居,茶叶市场带动产茶地十余个省;全县40%人口从事茶产业,农民收入50%来源茶产业,农业产值60%来自茶产业。
2018年,松阳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达108.1亿元!
一片小小的茶叶,带动了松阳乡村的产业振兴、农民的增收致富、文化的传承弘扬,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茶+N”全产业链发展
小小茶叶蕴含无限可能
在松阳,除了常规的种植、加工、销售茶叶,“茶+N”全产业链发展,衍生出茶苗商、茶机商、采茶工中介、茶室、茶宿、茶书院等各类小行业,分工日趋细化、化。
陆俊敏曾是浙江大学老师,父辈是松阳茶人。他想用“茶+生活”的方式让茶有更多文化内涵,带着家人回到松阳,开始做定制茶。现在他的茶非常受欢迎,闯出了一条新“茶路”。
松阳茶人孟小雪,在漫山遍野的茶园中经营一家木山堂茶室,在茶室里,游客可以品尝新茶,甚至体验制作茶叶、学习茶道。建立了云缬坊的叶科,提取了茶色素,染成布料,和松阳的民宿合作,做成手帕、衣服、丝巾等文创产品,在“茶+扎染”的世界里闯出了一片天地。
“80后”叶洪清的“茶+物联网”模式,让人们体验到“从茶杯到茶园的无缝对接”。
此外,在茶提取物、含茶食品、含茶保健品领域进行了开发利用,已经成功开发生产的茶叶年糕、茶叶香肠、茶叶酱油肉、茶酒、茶爽、茶多酚片等茶叶食品也相继推向市场。
结合茶叶观光,引入茶园骑行活动,发展茶乡旅游,有效扩展了茶产业的结构,全产业链不断创新开发,已成为松阳茶产业升级发展的动力。
在乡村振兴的势头下,松阳“茶+N”的创新模式,也成了乡村振兴的一种尝试。
走生态文明时代下的“生态茶路”
碳中和茶松阳试验基地揭牌落地
在本届大会上,粮农组织项目“碳中和茶松阳试验基地”也在松阳揭牌落地,标志着松阳茶产业正式开启绿色发展的新征程。
“碳中和”是发展的大趋势,是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长远目标。对于茶叶生产来说,“碳中和”就是指采取措施,吸收与茶叶生产(种植、加工、运输、储存、消费等)的各个环节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相当的温室气体,实现茶叶生产整体的温室气体零排放。
粮农组织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土壤和水利部官员塞尔吉奥先生介绍,粮农组织(FAO)、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和松阳一同实施“碳中和茶叶发展项目”,这个项目旨在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在茶叶种植、加工、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规划低碳发展产业链,进一步推进茶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