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茶心 勇于创新的茶乡人

2019-04-015888.TV 食品协会

“春色漫怀金谷酒,清风雨液玉川茶”。这几天,随着春茶品种上市,松阳迎来了一年中热闹的时节。

广袤青翠的山间茶园里,10多万名采茶工穿梭其中;人声鼎沸的浙南茶叶市场,天南海北的茶商们接踵而至;正在如火如荼举办的第十二届()茶商大会再次成为轰动业内的年度盛会,松阳在茶产业领域的影响力得以印证。

和国内其他主要产茶区一样,近年来,松阳茶产业面临着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茶园抗灾防灾能力弱、产业经营主体薄弱等共性问题。为破解这些难题,松阳以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做大茶产业价值,调动茶农创新发展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夯实松阳茶城的城市品牌,唱响“科技兴茶、龙头兴茶、市场兴茶、品牌兴茶、文化兴茶、开放兴茶、旅游兴茶”协奏曲,从“茶产业大县”向“茶产业强县”稳步迈进。

在“两山”理念指引下,松阳坚持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于种植、加工、市场等全过程。如今,松阳以茶叶种植为依托,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逐渐成熟。茶农幸福感、获得感以及以“茶”为鲜明特征的城市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为田园城市建设、乡村振兴注入了一股强劲的“茶”动能。

守望茶心 勇于创新的茶乡人

一组数字能说明松阳茶产业的雄厚家底:“松阳有12.85万亩茶园,我们以全省4%的茶园面积,产出全省8%的茶叶产值,全县40%人口从事茶产业,50%农民收入来源茶产业,茶产业是松阳县域经济发展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真正受益的是茶农,推动松阳茶产业发展壮大的创新力量也是茶农。”松阳县农业农村局茶叶产业办公室主任刘林敏说。茶滋养着茶农们浓郁的家乡情怀,在不同阶段,茶农们凭借自己的苦干实干、智慧创新回馈着这片土地,共同为松阳茶产业铺设了一条“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发展之路。

谈及松阳茶产业的蜕变之路,“70后”的孟文化颇为感慨,自己的茶味人生与松阳茶叶市场的变迁息息相关。

20多年前,作为新处乡(现新兴镇)的农技员,孟文化参与了新处乡茶叶大田种植推广和茶青市场建设,长期受茶叶“熏陶”,孟文化辞职下海,成为较早开展规模化种植的松阳“新茶农”之一,后又创办雪峰云尖茶业有限公司,职业历程涵盖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

农技员出身的孟文化致力于探索茶叶绿色生态种植。350米海拔的雪峰云尖生态循环种养基地,种植着350亩绿色生态茶叶的同时,养殖了8000多头生猪。孟文化摸索出“猪——沼——茶——果”循环种养模式,通过猪联网数据监控系统以及微滴灌自主浇灌系统等建设,有效解决了养殖排泄物生物转化利用,基本实现零排放、零污染。基地被粮农组织和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授予“碳中和”茶叶生产示范基地称号。

同为“老茶农”的新兴镇上安村村民阙增明在制茶工艺创新方面别有所长。原来阙增明只加工生产一般的绿茶,后来看到福建、云南等市场红茶卖得行俏,就转而加工红茶,由他创新开发的“金樽红”茶在市场上名噪一时。“每斤100元左右的绿茶所用的茶青,如果加工成红茶的话,价格能提高三至五成。”阙增明说,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如今,新兴镇百余家茶农加工起了红茶,实现了有效增收。

与前辈们传统市场拓展方式不同,悠谷春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孔晓澄的茶产业理念带着典型的互联网思维,“顺应时下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打造特色化、口感佳的爆品,从而赢得市场。”融合了桂花和茶叶清香,以现代工艺制作的桂花红茶、桂花绿茶是悠谷春今年的主打单品,在营销策略上,孔晓澄更注重以线上+线下活动吸引粉丝,增强客户黏性。

在松阳,像孔晓澄一样,见识广、理念新的新生代茶人还有很多,他们的创新实践演化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为松阳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拓宽了新思路。

“茶二代”叶洪清利用“互联网+”培育生态基地,保障了茶叶质量,茶叶产量连年高速增长,通常是春茶还没上市,便被客商预订一空;人们口中的“小雪”——“茶人”孟雪芬,在秀美的大木山茶园中经营着一家木山堂茶室,方便游客品尝新茶、学茶道,培训新时期的松阳本土茶师。

一代代茶乡人的智慧探索,赋予了松阳茶业持续蜕变的力量,使松阳茶产业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一些困扰松阳茶产业的如品种单一、机器化程度低、品牌度不高、茶品附加值低等难题也因此逐渐得以破解。

茶+N 产业融合渐入佳境

多年来,松阳人牢记“实干兴业,产业富民”的谆谆嘱托,用“一片金叶子,富裕一方土地”的现实故事,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消费升级时代,人们对食品空前关注。回归源头,品茶之美起自味蕾,松阳人深知,“守好质量关”是做好茶叶文章、提升茶叶价值的核心命题。围绕茶叶质量,松阳深入实施溯源系统建设,早在2011年,在率先推出“茶叶溯源卡”IC卡,2016年推出“茶青溯源卡”茶农卡,2017年建成省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县,2018年建成农资购销“一卡通”,将茶农、茶厂、茶商与短信、交易卡、网络平台有机结合,实现购药—种植—加工—经营全产业链可追溯,建成了茶叶全过程质量溯源系统。

作为产业,茶产业具有天然的局限性,如何实现茶叶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农民高质量增收?“关键词是‘创新与融合’,加快茶产业‘三产联动、三生融合’发展的有益探索和生动实践。”松阳县有关领导曾在一次访谈中道出了松阳茶产业提质增效的主要路径。

近年来,松阳依托淳美的生态环境基底,挖掘本地特色农耕文化,强化茶业一、二、三产联动发展、跨界融合,将单一的茶产业延伸拓展至茶休闲养生、茶文化旅游、茶叶精深加工、茶机制造业等领域,持续拓展完善茶产业链。

趁着春光正好,在垄垄茶园中来一场骑行,或漫步其间,任春风拂面,闻“银猴”飘香,体验一把采茶制茶工艺,别是一番惬意。眼下的大木山茶园景区,每逢周末便游人如织。作为度较高的骑行茶园、首批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大木山茶园以茶叶为媒介,以休闲运动养生为目标,每年来此观光旅游的游客就达五六十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四五百万元,是名副其实的国内茶旅路线。

深厚的茶文化与秀美风景的深度融合,极大地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涵,茶文化主题民宿、茶文化主题餐厅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由老式夯土房改建而成的“小茶姑娘”民宿,每个房间都流淌着茶室的清雅气质,民宿主通过推出瑜伽、太极等主题活动,增强游客体验感,实现年营业额达50余万元;坐落于大石村的“中野·茶香轩榭”,不仅仅是一家民宿,更是一个健康绿色的茶油茶叶文化主题景点,茶香茶叶体验馆、古屋茶室及绿皮火车咖啡茶室等别具一格。

“茶人”叶科建立了云缬坊,用自然茶元素诠释生活美学。通过提取茶色素,染成布料,做成手帕、衣服、丝巾等美观环保的文创产品,用“松阳的茶,染出了大地之色”,实现了“茶+扎染”的产业价值拓展。在2018年10月的法兰克福书展上,孔子学院总部组织了“城与乡——建筑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文化主题展,松阳茶人受邀参展,展示了古老的茶染技术,让传统工艺走出了国门,展示了魅力与风采。

“茶叶+N”产业融合的松阳实践远不止于此。近年来,松阳在全县范围内推出了数条“茶+古村落旅游”线路,将茶产业发展与探寻古村落文化有机融合;据了解,松阳目前拥有8条成熟的茶文旅路线,2018年实现旅游收入28.67亿元;积极举办摄影大赛、大学生写生大赛和全省自行车公开赛等艺术创作和体育赛事活动,传递“茶+文化创意+运动休闲”的时尚潮流。

茶产业融合之路,助力茶乡实现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双丰收。过去一年,松阳茶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108.1亿元,“到2021年,力争茶产业全产业链价值实现年均增幅5%以上,形成多元化、系列化、品牌化的精深加工业。”主动对接标准,松阳式产业链拓展和创新未完待续……

    您留言,我回电,快速找产品!

    *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火爆食品招商网代理商服务条款》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客服中心

    客服中心

    【长按指纹】识别图中二维码
      或搜索公众号hb5888tv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