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国内的生活需求也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很多外资企业也是抓住国内市场的机遇,纷纷进入国内市场,而对于奶粉市场来说,洋奶粉在国内一直都是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其高高在上的价格也让很多消费者无奈。

据有关数据显示,自2008年以来,进口奶粉平均涨价幅度已经超过60%.2011年以来,洋品牌奶粉一直轮番提价,美素、雅培、惠氏、美赞臣先后直接提价或者通过更换包装的方式提价。这些“洋奶粉”在形成了一个不以成本定售价的畸形市场,价格远远高于国外相同品牌的售价。不少“洋奶粉”的生产商在还摸索出“高调促销,悄然提价”的销售策略。
这种现象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直言:“洋奶粉抓住了消费者对本土奶粉不信任的心理,借助市场地位的强势制定高价,与其说是市场价格,不如说是心理价格。”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品牌奶粉进入市场,惠氏、雅培、美赞臣等等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洋品牌已经成为许多婴幼儿家庭的,占据了市场大半的销售份额。
奶业专家王丁棉分析认为,母乳化率偏低,使婴幼儿奶粉市场存在极大的需求潜力;厂家生产资格和品牌入市审核标准不够完整,低门槛导致大量进口品牌涌进市场;另外,三聚氰胺事件打击了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任,从而为“洋奶粉”提供了一个进入市场的大好时机。
2009-2010年,成为“洋奶粉”长驱直入的黄金期,那时进入的洋品牌大致有100多个,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奶粉品牌有数百个。据新西兰蕊盛蕊乳业公司经理刘礼冲回忆,那时,“公司业绩从8000万一下蹿到2010年的2亿,公司生产线全线开工甚至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导致资金链断裂。可以这么说,当时的奶粉只要写着从某国进口,卖得越贵越有销路”.
但是,2011年以来,高价已经引发了消费者对洋奶粉的不满和市场的质疑。“洋奶粉”靠高高在上的价格树立品牌形象,加之、省、市、县四级代理的传统销售模式导致成本层层累积,渠道费用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水平。
针对洋奶粉涨价,国内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2013年7月,国家发改委对一些品牌进口奶粉企业进行了反垄断调查。8月份,发改委还开出了约6.7亿元的巨额罚单,判定合生元、美赞臣、多美滋等6家乳粉企业实行价格垄断。从2014年1月1日开始,决定对767种进口商品实施低于惠国税率的年度进口暂定税率,平均优惠幅度达60%.其中,部分婴幼儿奶粉进口暂定税率由原来的15%下调为5%.但是能够有效控制,还需市场发展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