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奶牛养殖规模化加快 乳业市场发展逐渐可持续

2014-03-045888.TV 食品协会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提高,人们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于奶业市场来说,消费需求的增加不断促使着奶业市场的发展,随着国内政策的不断提出为我国奶牛养殖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即加快推动以农民合作社、家庭牧场为主的化发展,提高奶牛养殖的可持续发展程度。

奶牛

  在前两年里,三聚氰胺事件的出现,标志着以散养奶牛为主模式的终结,同时也加快我国奶牛养殖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的推进步伐。2013年我国出现大面积“奶荒”,背后深层次原因是奶牛养殖向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中,规模结构进退市场的比重失衡。中小规模退出市场速度远快于规模化发展的速度,造成总供给出现下降。其实无论是散养还是大规模养殖奶牛都不符合我国国情与发展要求,也不符合当前奶业发达国家的奶牛养殖发展规律。
  据有关人士认为,我国奶牛养殖发展方向应该是适度规模化与集约化相结合,坚持“种养”一体化与分工化,以实现养殖业现代化。所谓适度规模化和集约化,主要是指奶牛养殖要结合当地土地、水源、饲料等自然禀赋资源条件,通过发展养殖规模,保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平衡,从而实现奶牛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平衡,一方面要求且集约化利用当地土地、水源和饲料等资源,让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保障养殖所需饲料至少60%以上来自当地,从而实现成本可控;并且通过技术升级、品种改良,提升饲料蛋白转化率,发展节水养殖。另一方面要求结合现代技术,利用自然界本身将奶牛排泄物及相关废物、废水进行无害化降解,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其实,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本质上就是推动生态循环养殖的发展,实现养殖收益化。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平衡,一方面要求限度地减少上游养殖业与下游加工业之间的利益矛盾,实现上下游“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一体化发展。另一方面要求产业发展尽可能地带动当地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减少摩擦。
  合作社、家庭牧场是奶牛养殖组织化的一种方式,有助于提升养殖化水平、组织化程度和经营主体的市场地位。更重要的,它们是推动适度规模化发展理想的主体。家庭牧场,通常养殖规模在几十头到百头之间,而合作社可以实现地理分布的适度规模与整体组织化程度的大幅提高。由于农民是经营单位的主要组成主体,他们既是养殖者又是种植者。合作社、家庭农场将有助于推动“种养”一体化与各自化分工发展,从而极大提升农牧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以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作为合作社、家庭牧场的主人,农民自然会计算如何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如今,随着奶业市场的不断发展,适度规模化发展不但可以降低奶牛养殖成本,还可以提高养殖效率,推动养殖业健康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家庭牧场等化经营主体市场地位的不断提高,其市场话语权、抗风险能力相应得到提升。同时,化经营主体也容易与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并通过相互参股等方式形成一体化发展。

    您留言,我回电,快速找产品!

    *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火爆食品招商网代理商服务条款》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客服中心

    客服中心

    【长按指纹】识别图中二维码
      或搜索公众号hb5888tv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