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如今的乳业市场来说,由于国内对乳业市场的相关政策的出台,使得国内的乳企纷纷加大自身的产品布局,作为国内的企业,近日,伊利集团宣布,公司将与欧洲生命科学领域的学府瓦赫宁根大学,共同打造一个背靠荷兰、面向欧洲的研发实体。

“在去年三次大规模的资源布局后,这次与瓦大的合作,说明伊利已经逐渐将”织网“的战略重心转向了研发。”农业部资深乳业分析师陈渝表示,此举利用了的科技和人才,提升了乳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乳企未来重要的战略方向。
多年来,怎样让宝宝吃饱又吃好一直是伊利专注思考和研究的课题。早在2004年,伊利便发起了母乳研究项目,追踪和采集妈妈母乳样本量。2008年,伊利在总结母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发布了《母乳数据库》。2010年,伊利又内外权威院所,率先成立国内母婴营养研究机构-伊利母婴营养研究中心,为宝宝定制真正专家级、级、专属级的营养食品。
随着乳业的发展,企业实力的壮大,伊利也加大了在科研创新领域的投入。
在2月25日的启动仪式上,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用“挑战”两个字概括了成立欧洲研发中心的原因。他表示,未来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乳制品是一个的挑战,也是一个的机会,在应对挑战和抓住机会的过程中,欧洲将成为伊利研发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亦指出:“从行业层面来讲,目前乳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化的智力引擎。就企业自身来说,我们成立欧洲研发中心,希望在与世界各地尤其是欧洲的科研院所和研发机构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密切联系,也能够更加平台化。”
据了解,瓦赫宁根大学及研发中心是欧洲生命科学领域的领军科研机构,该校周边聚集了大量的食品科研院所,活跃着15000名食品及相关的研究人员,是食品及营养研究集群所在地,被称为“食品硅谷”.
据伊利欧洲研发中心相关负责人透露,该中心将首先在奶牛养殖、乳品研发和食品三大重点领域发力。“我们目前已经着手开展产品研发工作,研发成果预计会在不久后面市。”
伊利建立欧洲研发中心被业界视为其“织网”的又一关键落子。这家乳业巨头的战略宏大蓝图已经显现出来。
2013年4月份,伊利耗资11.03亿元在新西兰投建年产4.7万吨婴幼儿配方奶粉项目,这也是伊利的首次海外投资。7月份,伊利与美国的牛奶公司DFA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上游产业链的战略共建为主,涉及长期战略采购、牧场服务等。11月份,伊利又宣布与意大利的乳品生产商斯嘉达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内容涉及奶源、生产技术等。
加上建立欧洲研发中心,伊利的产业链合作已囊括了从生产基地、企业到研究机构,从奶源、食品到技术研发等多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而这一布局背后的内在逻辑,正是伊利高瞻远瞩的战略。张剑秋指出,在地球村中,只有在产业链中占据越来越主动的角色,产业才可能获得一个好的发展。他把伊利的战略分为三步:步是积聚的品牌能量;第二步是建设化的产业链体系;第三步是进行的渠道建设,实现市场的化。
显然,正是借助这一战略,加上政府的政策“东风”,伊利的化布局不仅能够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同时也走在行业前头,在产业链中占据了有利位置。
“从资源端转向研发端,一方面说明伊利资源端的布局已较为完善,另一方面说明伊利将通过提高研发投入,来提高产品品质,同时有利于增加产品附加值,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向健军说。
事实上,伊利战略的效应已开始展现。2013年8月份,荷兰合作银行发布《2013年乳业20强》。其中,伊利集团跃居乳企12强,位居乳业榜首。对此,荷兰合作银行认为,伊利拥有明显的奶源优势、先进的生产设备、完善的运输体系和强大的销售渠道,势必将在乳业中占有重要一席,乳企领军乳业值得期待。
进入2014年,好消息接踵而至。伊利欧洲研发中心相关负责人预告新研究成果之后不到一个月,伊利宣布旗下独立运营的子品牌-托菲尔于3月25日发布新品,其创新性的“舒适配方”概念,将打破当前婴幼儿奶粉市场僵局,与外资大品牌一较高下。
据介绍,托菲尔融合了创新科技的蛋白酶水解技术与欧洲百年BID复合益生菌科研成果技术,将系统解决食用奶粉过程中婴幼儿胃肠道舒适度问题,降低胃肠道消化负担,提升营养吸收率及免疫应答,建立完善的舒适屏障。
在业内人士看来,托菲尔的出现,说明伊利对自身发展的准确定位及对奶粉行业的精准判断。而“舒适配方”的诞生,或将成为国内奶粉市场未来发展的拐点,行业新潮流。
一直以来,新西兰奶源牧场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奶牛品种、饲养方式等在享有盛誉,深受消费者信赖,国内进口奶源的七成以上来自新西兰。这样的奶源无疑将为伊利确保奶粉品质,弥补海外产能短板,发力高端奶粉市场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