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有哪种食品像牛奶这样让国人如此神经紧张,年年要折腾一回,而且涉及的还都是大品牌。2008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2009年的蒙牛特仑苏事件,现在又冒出了圣元奶粉的“门”。的这个事件的起因是武汉3名消费者声称其宝宝吃了圣元奶粉后出现性早熟,媒体曝光后,其他地方也有人这么声称,一时搞得人心惶惶。
但是在目前看来,断定圣元奶粉能导致女婴性早熟的证据不足。如果圣元奶粉的成分有问题,那么就会有众多婴儿受影响,而不会只有个别案例。而且,女婴性早熟有一定发病率,病因复杂,不能因为刚好吃了某种奶粉就认定那是病因。从报道看,有的怀疑吃圣元奶粉导致性早熟的女婴其实是假性性早熟,只是乳房增大而没有别的症状,医学上叫单纯性乳房早发育,是一种自限性、良性状态,原因不明,无需就会自行消失。单纯性乳房早发育在女孩中的发病率是千分之二,在服用圣元奶粉的人群中肯定能找到很多人有这种情况。
在这个事件中,有的媒体报道不负责任甚至到了荒唐的地步。例如有报道称,河南安阳一名8个月大的男婴持续低烧,到北京市儿童医院就医,“经过医院检查发现,其心肌酶、转氨酶等各种都超出正常孩子几倍,而且有性早熟的迹象”,据此就怀疑是吃圣元奶粉所致。可心肌酶、转氨酶是多种酶的统称,并不是,如果它们的量超标,可能是心肌、肝脏有炎症,和吃奶粉能有什么关系?如果再这么炒作下去,婴幼儿出现的任何疾病恐怕都要归咎于吃奶粉了。
记者缺乏医学常识,见风即雨,尚可理解。而有的人并非出身,缺乏生物化学常识,却以专家的身份在媒体上信口开河,误导、吓唬消费者。例如,有“食品营养专家”声称,“奶牛吃的饲料或草料含有的可能性”。其实现在用于奶牛的几种都是注射的,口服无效,怎么可能添加到饲料中?又如一位“国内资深乳业专家”表示,即使是进口的乳品原料,也不能完全没有残留,“比如新西兰本身就有使用给奶牛统一发情”。的确,一些国家的奶农会使用促性腺释放(GnRH)给奶牛统一发情,但是GnRH在血液中的半衰期只有2-4分钟,很快就降解得难以检出了,所以注射的GnRH在牛奶中是没有残留的。牛奶中含有微量GnRH是奶牛自己产生的。而且GnRH是一种多肽类,在消化道中会被降解,喝牛奶不会让GnRH直接进入人体发挥其作用。
这名“国内资深乳业专家”还表示,“通常在饲养中也会使用催产素、催奶素等,那么多环节有可能用到,就有可能残留,而且这种残留是可以检测出来的。”催产素在血液中的半衰期也只有3分钟,也不可能在牛奶中有残余。而且催产素也是多肽类,同样会在消化道中被降解。
有人以为“催奶素”就是雌,奶农给奶牛注射雌催奶,因此导致奶粉中雌含量高。实际上,如果给奶牛注射雌,那将会抑制产奶。所谓催奶素应是指用来增加牛奶产量的生长。牛奶本身含有微量的牛生长,注射过牛生长的奶牛产下的牛奶,其生长的含量并未明显增加。生长不能耐热,用巴氏后,牛奶中90%的生长会失去活性。生长是一种蛋白质,口服它将会在消化道内被消化掉,难以完整地进入体内,因此必须通过注射才能发挥作用,口服无效。而且,牛生长和人生长有很大的区别,即使牛生长进入人体,也不会发挥生长的作用。由于以上这些原因,可以认定,牛奶中的生长不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如果圣元奶粉真的能导致女婴性早熟,那就是因为含有高量的雌。要检测牛奶中的雌含量并不难,做一个放射性免疫测试即可。如果从奶粉中检测到了雌,是否就是罪魁祸首呢?未必。还要看其含量多少。“天然”的牛奶本身就含有可检测出来的雌,不同样本的检测结果有所差异,但浓度大约都是每毫升几十皮克。即使一天喝一升牛奶(一般人不可能喝这么多),即使牛奶中的雌全部被人体吸收 (实际上不可能),也不过几十纳克。但是青春期之前的儿童身体自己制造的雌的量每天已达到大约10微克,是牛奶的数百倍。所以牛奶中的雌微不足道,不会对身体产生影响。
如果奶粉中的雌要导致性早熟,其含量必定是远远高于“天然”的牛奶,达到微克级的。但是在养牛业正常使用的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奶农、厂商也不可能往牛奶里有意添加雌,因为这么做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只是增加了成本。所以如果圣元奶粉中真的含有高量雌,只可能是在生产过程受到了污染,或者是人为的破坏。
现在并无证据表明圣元奶粉与女婴性早熟有关,没有理由怀疑该奶粉含有高量雌。卫生部对圣元奶粉的抽检结果,未检出外源性性(指人工合成的),内源性性含量在正常范围内。虽然有很多人怀疑这个检测结果,但这不过是政府公信力下降导致的惯性,并没有依据。无论如何,那些“专家”对牛奶中“残留”的种种说法都是危言耸听的。在食品如此受到关注、消费者已成惊弓之鸟的今天,专家更应慎言,不要吓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