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转基因食物等,人们还在争论中。近,科普大家叶永烈在媒体采访时表示,作为科技工作者,有责任对于这样的问题,作出解释。

转基因等问题应该有科普作家解释
南京晨报:现在“PX项目”、“垃圾焚烧发电”、“核能”等科学名词,似乎成了政府和民间的“敏感词汇”,公众有误解得不到及时答疑解惑,往往听信谣言,甚至引发群体事件。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少听到科普作家发声参与辟谣。说起来我们各级科普作家协会不是人才济济,能人辈出吗,您作为科普界的前辈,您怎么看目前这种情况?
叶永烈:你提的这个问题很好。现在很多问题,尤其是一些公众关心的重大问题,有时候真相会被谣言蒙蔽,这就需要科学家、科普作家站出来给予回答,尤其是在网络时代,通过网络发表这样的解释是非常迅速的,应该及时地做好这种工作。我认为这应该成为科普作家一个义不容辞的责任。刚刚说到的一些重大的事件往往没有科普作家的声音,这应该纠正。
就像转基因问题,争得一塌糊涂的,崔永元和方舟子针尖对麦芒(场内听众笑)。其实转基因是一个科学问题,应该有科普作家对转基因食品技术的方方面面进行科学解释。还有类似这样的问题也应该得到及时的解释。
《十万个为什么》编辑第六版时分配给我的写作任务,其中不少也是社会敏感的热点问题,什么三聚氰胺、瘦肉精、地沟油,也就是当今社会上出现的的、敏感的题目。但是科普作家不能回避!
对科学再逆反也会相信事实
南京晨报:但是现在社会上似乎有一种“反智”的倾向——很多人听到专家就喊“砖家”,不信科学家爱信“人家说”,总把臆想当科学。有的科技工作者、媒体记者都抱怨,“科普不好做,吃力不讨好。”
叶永烈:现在的确存在一种逆反心理,你科学家说东,他非要说西,你说对他一定要说错。
中央电视台有个节目叫《是真的吗?》,往往用形象的实验向观众表明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我看了这个节目几次觉得很好——你再怎么逆反但事实摆在那里。科学毕竟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我的老师说过一句话:“科学的法庭是事实。”所以向公众展现科学事实的真相,及时的答疑,会起到很好的科普作用。
科普先要学会讲故事
“1957年的一天,主管国防科学研究工作的聂荣臻元帅,偶然发现大院里多了一辆天蓝色的漂亮小轿车,就问秘书这是谁的车。秘书说这是遵照聂帅的嘱咐,专门配给钱学森的专车。为了体现对这位科学家的尊重,还特意挑选了一辆漂亮的进口轿车。谁知道聂帅脸色一沉,立即命令“换车”。原来聂帅早年从事过地下情报搜集工作,所以眼光敏锐又细心。当时的北京,绝大部分轿车是黑色的,天蓝色轿车只有两辆。聂荣臻元帅嘱咐秘书,天蓝色轿车太显眼,一旦别人知道钱学森的专车是天蓝色的,很容易就掌握他的行踪。很快,后勤部门就给钱学森换了一辆低调的黑色轿车。”
“钱学森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堂堂开国元帅,这么关心他的,连他坐什么颜色的汽车这种小事都要管?接下来我就给同学们讲讲这位钱学森!”——叶永烈教授昨天在宁的讲座主题是《钱学森》,面对济济一堂的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学生,他用这样一个故事做了开场。
南京晨报记者发现,纵然叶教授曾和钱学森私交甚好,还写出多部关于这位“两弹元勋”的传记著作,但是面对年轻的听众,他一直是在讲故事,用一个个或惊心动魄,或幽默感人,或充满温情的小故事向大家描述大科学家钱学森。现场众多“00后”的初中学生听得很入神。
能讲故事的《十万个为什么》才是的
叶永烈说讲故事就是他做科普的风格:“我要给大家讲故事,因为大家都喜欢听故事。”
在2013年,叶永烈也曾来宁作报告,当时他正好完成了第6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写工作,而他也是目前一位跨越50年,参与过1~6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科普作家。第六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共18册,收入了4500余个问题,并且由115位两院院士担任编委,40多位院士亲自撰稿,可谓阵容强大。但是叶永烈觉得,版“因为文笔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所以是永恒的经典。“第五版和第六版有些内容比较枯燥,即便是中学生可能也看不太懂。我认为还应该添加一些生动活泼的情节,从故事切入,再讲科学道理。”叶永烈说。
其实,科技的进步,终也是为人服务的,只有人们都比较清楚地认识问题,才能有助于科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