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掺假手段多样 行业遭受信任危机

2014-07-095888.TV 食品协会

    蜂蜜是公认的养生保健食品。深受众多消费者青睐。不过,近日有业内人士爆料:国内部分蜂蜜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赚取利润,在价格高的蜂蜜中掺入价格低廉的油菜花蜜等,有些企业甚至为了提高产量且通过检测,在蜂蜜中勾兑用陈大米加工而成的果糖。该消息一出,蜂蜜行业遭受了严重的信任危机。

蜂蜜掺假手段多样 行业遭受信任危机

    蜂蜜掺假手段多样
    近日,记者走访市场发现,不少商场、超市和一些蜂蜜专卖店销售的蜂蜜产品标注仍含糊不清,多以“天然”、“野生”、“纯正”等关键词作为卖 点,却没标明蜂蜜具体成分,不少经过加工的蜂蜜产品仍以“蜂蜜”自称,令消费者真假难辨。
    记者还发现,虽然市面上不少“蜂蜜”的外包装上都标示着“天然”、“原生态”等字样,但仔细查看产品配料表却发现,其中不乏葡萄糖、果葡糖 浆等成分。专家指出,配料表上出现葡萄糖、果葡糖浆这些成分,即表明是后期添加。
    资深蜂蜜专家王先生透露,不仅农贸市场出售有假蜂蜜,在许多大型超市也有假蜂蜜。
    据介绍,蜂蜜造假由来已久,手法多样而且不断翻新。截至目前已知的造假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在蜂蜜生产期间用白糖或者糖浆直接喂养蜜蜂 ;二是往蜂蜜里大量掺入糖浆等较低成本的糖类;三是往蜂蜜里加入防腐剂、澄清剂、增稠剂等添加剂,用“蜂蜜制品”伪造“蜂蜜”;四是在同为真蜂 蜜的情况下把价格低的掺入到价格高的当中,以次充好。
    业内人士透露,使用糖浆制造假蜂蜜,其成本要明显低于真蜂蜜。用果葡糖浆生产“蜂蜜”,每吨大约4000元。而蜂蜜价格因产地各异,一般每吨在 2万到4万元之间。
    由于假蜂蜜的泛滥,真蜂蜜受到冲击,不但销售不畅,价格也难以回归到蜂蜜价值,有时候甚至低到白糖的价格,严重挫伤了部分蜂农的养蜂积极性 ,导致市场上“假蜜驱逐真蜜”的现象出现。

蜂蜜掺假不绝在于标准“缺陷”

    掺假不绝在于标准“缺陷”
    这些年检测技术不断进步,可是为何蜂蜜产品的掺假情况未得到根本性的扭转?北京市朝阳食品协会副会长鲍新春表示,指出,现有的国家标准不够 完善以及监管的缺失,是假蜂蜜层出不穷的主要原因。
    蜂蜜主要是由果糖和葡萄糖组成的,国内的标准允许有少量蔗糖,国外一般强调、无提取。根据蜂蜜的新国标《食品国家标准蜂蜜 GB14963-2011》的规定,蜂蜜只能是“蜜蜂采集植物的花蜜、分泌物或蜜露,与自身分泌物混合后,经酿造而成的天然甜物质”。其中,果糖和葡萄 糖含量至少要达到60%,蔗糖含量不得超过10%。尽管蔗糖的含量不多,这一规定却无疑承认了加糖的合法性,形成了一种负面的效应。
    而在2011年的蜂蜜国标实施前,蜂蜜的旧标在真实性方面有着明确的规定:不得添加或混入任何淀粉类、糖类、代糖类物质;不得添加或混入任何防 腐剂、澄清剂、增稠剂等异物;如果在蜂蜜中添加其他矿物、生物或其提取物、分泌物、工业生产物质,不应以“蜂蜜”或“蜜”作为产品名称或名称主 词。

    您留言,我回电,快速找产品!

    *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火爆食品招商网代理商服务条款》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客服中心

    客服中心

    【长按指纹】识别图中二维码
      或搜索公众号hb5888tv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