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三鹿奶粉”的事件遍及后,消费者多进口奶粉的追求欲望越来越高。以至于,国内乳企近几年发展缓慢,更甚至停滞不前。另一方面,我国奶牛养殖面临多重危险,并严重影响乳业健康发展和竞争力提升。

而国产乳粉销路不佳之外,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牧业人才匮乏,贷款融资困难,生产和流通成本高等因素更是成为当前制约我国乳业发展的瓶颈。
国内奶牛配种退化
近年来,我国奶牛总体质量较差的面貌仍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真正的良种高产奶牛数量仅占奶牛存栏总数的1/5,奶牛平均单产量为5吨,仅是美国的1/2左右。
“好牛下好犊,好牛产好奶。使用奶牛进口冻精繁育的犊牛,在遗传性能、生长发育、产奶数量及质量、基因血缘等方面都要优于传统方式繁育的奶牛。” 内蒙古锡林浩特伊利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场长万兆会说,牧场的3000多头基础母牛全部进口,配种也使用进口冻精,约180元一枚,“如果用国内的种公牛冻精,假数据多,没有通过后裔测定,下一年度牧场就毁了。”
内蒙古正蓝旗桑根达来镇敖力克嘎查党支部书记布和敖尼苏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当地牧民养的是2003年时进口的澳牛,当时单产量每天达到35至40公斤,“后来配种用的是国产冻精,几年下来奶牛退化严重,现在每日单产就只有20公斤了。”
在乳业协会副理事长、育种委员会主任张沅看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奶牛品种遗传素质和选育技术上还存在很大差距:一是奶牛品种改良工作指导思想不明确,缺乏稳定的育种目标。基层牧场和牧民存在“不选种,不选配,重表面,轻数据”等问题。二是始终未建成规范的良种奶牛繁育体系,生产性能测定、后裔测定、品种登记等工作流于形式,甚至不少地区记录数据存在造假行为。三是奶牛群体遗传改良体系不健全,机制不完善,迄今尚未形成自主培育和选育种公牛的能力。
多年来,我国使用的种公牛主要依赖进口,“过去一头种牛的上船价是600美元,近年来由于中间商炒作,在澳大利亚的上船价已经涨到一头2500美元。”张沅说,尽管如此,我国也快把澳洲的种牛买光了。辽宁省畜牧兽医局总畜牧师李铭兴说,我国只有培育自己的种源,才能摆脱国外的控制,才能真正参与乳业竞争。
利润大部分被金融机构赚走
金融机构对乳业贷款支持普遍不足。呼和浩特市土左旗畜牧局奶源监管大队大队长刘利平说,今年全旗43家规模化养殖场贷款需求共计1.15亿元,“有的想买牛,有的想增加设备。”但他估计,能办下贷款的没几家。
锡林浩特市鑫锡旺养殖场总经理闫永平说:“银行贷款大多是‘事后诸葛亮’,养殖场一般都是先通过民间借贷应急,然后才通过银行贷款来偿还。”山西山阴县合盛堡乡奶牛养殖协会会长陈永和说,4月份以来奶价一直走低,民间借贷难度加大,银行更不敢贷款给奶农了。
多家奶牛合作社负责人表示,贷款难主要难在牧场没有抵押物。由于各地土地确权工作进度不一,内蒙古、山西多地牧场都没有土地证,银行不予评估放贷。即便办下了贷款,还贷周期与奶牛的生产周期也不配套。一般奶牛场从基建到买牛到产出效益,需要3年。“这些用于基础投资的贷款,银行都要求一年就要还本付息,只能先找小额贷公司垫资还贷。”
贷款手续费用高、利息高也占去了奶农合作社的大部分利润。据锡林郭勒盟农牧业局畜牧科科长恩克介绍,目前银行贷款利率大多在11%上下浮动,而且抵押评估和公证等费用都给牧民增加了不小的负担。“养牛的利润大部分都被金融机构赚走了,现在净利润率不到10%.”
国内乳业重量不重质 面临“不进反退”危机
专家:警惕牧场过度规模化
记者在多地采访了解到,“三鹿事件”以来,我国乳业在技术装备水平、检验检测能力、自有奶源建设、科研创新水平等方面提升显着,但由于发展速度过快也积累了很多矛盾,在乳业巨头的冲击下,面临“不进反退”的危机。部分专家、企业负责人、畜牧部门管理者建议多措并举,推动我国乳业理性发展,并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张剑秋建议,可根据奶料比建立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通过保护价来保护奶农利益。祖伟建议通过实行交易参考价和政府指导价相结合的双轨机制以及第三方配套检测机制,维护奶农利益,保障奶源稳定。
此外,生鲜乳进厂前要进行批批检验,企业对不合格生鲜乳拒收在所难免。河北奶业协会袁运生认为,生鲜乳购销双方是一种商业关系,牛奶的所有权属于奶农,企业没有处置权,出现“奶荒”时,奶农出于经济利益会将拒收的生鲜乳转卖给其他乳企,这种行为存在极大的隐患。同时,企业拒收不合格生鲜乳也易引发纠纷甚至冲突。
专家建议,国家应尽快制定“不合格生鲜乳处理机制”,建议由农业、畜牧、工商、食药监等部门组成常态化督导执法组,对不合格生鲜乳进行强制回收,并移交专门处理机构或场所进行无公害环保处理。有条件的地区还可将无公害处理过的生鲜乳投用到工业、农业、畜牧业等行业作为绿色原料使用,既节约了成本,又不浪费资源。
四是加大对乳品全产业链条的补贴力度。目前,国家对部分乳品实行了初加工产品13%的增值税优惠政策,但这一政策并没有扩展到更多的乳产品。一些乳企负责人建议,将奶制品纳入农产品补贴范围;参照《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有关蔬菜、谷物等种植企业标准;同时,在用地、运输等环节给予补贴和支持,使乳企能适时降低成本以补贴扶持奶农。
优质饲草料是奶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专家建议国家加大对饲草种植企业的扶持力度,在草种、农机等方面对饲草种植企业进行适量补贴,并在税收制度上有所倾斜,增加饲草种植企业的比较效益,使乳企能适时降低成本,终使广大奶农获益,保障奶源稳定。
此外应增加对于养殖户或养殖场的购牛补贴。一方面,对于经营压力大又有需求购买良种奶牛的养殖户至少给予差异化的引种补贴“,从而通过鼓励养殖户买好牛、养好牛,有计划地支持他们使用高产奶牛种源,改良低产牛,提高奶牛单产,从根本上提升奶业的产奶质量;另一方面,针对已完成土建的养殖场,根据其建设及存栏规模发放购牛补贴,从而提高现有养殖场的满载率,缓解养殖场建设的资金压力。
张剑秋等人建议,从国家层面拉动乳制品消费需求,通过自上而下的乳制品消费项目,给予乳业消费者相应的政府补贴,如发达国家那样给予年轻父母奶粉补贴,从而在有效提升人口素质的同时,带动乳制品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五是按照”政府引导、第三方组织搭台、消费者参与“原则,建立第三方评价体系,让更多的国内消费者了解我国乳业的真实情况,重振消费者对于婴幼儿奶粉行业的信心。
贸易学会副会长兼品牌管理中心主任许京认为,应有效调节资源配置,提高乳业市场透明度和信息的有效性。建议构建以市场信息开放为依托的第三方评价体系,在该体系下,政府部门通过自身的职能和角色转变,积极扶持优势乳品企业,主动服务消费者,突破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困境。此外,政府通过行政权力促进企业自律、规范行业竞争、增加市场透明度,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更加健康的市场。
黑龙江省奶业管理办公室主任张毅力建议,企业应严格遵循公正、真实、准确、四项原则,在自己的官方网站上定期、及时地公布相关奶源、生产等环节的信息,以方便消费者对企业实施监督。企业还可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宣传活动,引导消费者积极参与,形成良性互动,增强消费者的知情权,同时邀请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我国乳企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提振消费者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