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随着各地倒奶杀牛事件的频频曝光,不得不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接二连三的倒奶杀牛事件,是奶农们的无奈之举?还是洋牛奶企业的“阴谋”,想要低价入侵国内乳制品市场,搞垮国内乳制品奶源基地,之后再大幅涨价?还是国内乳制品行业转型前的阵痛?

乍一听,这些议论似乎都有板有眼,细加研究我们就会发现,当下的奶农“倒奶”绝非百姓“没钱买奶”或者社会消费能力不足所致,它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描述的经济危机本质上不同。从根本上说,今日的奶制品滞销,是一种市场竞争带来的转型期阵痛。一方面,由于生产条件、养殖环境和技术等原因,国产牛奶的质量总体上确实比不上新西兰等以畜牧业为主的国家。另一方面,三聚氰胺事件引起的社会信任危机至今未能完全修复,民众对国产奶依然信心不足,很大一部分消费者情愿高价购买进口牛奶。在此情形下,进口奶制品应需而入,整个国产奶制品产业链遭受冲击,很多地方又未能找到减震之策,处于传统产业链上游的奶农散户,势单力薄,跟不上转型的步伐,自然难有招架之力。
至于说“阴谋论”,则更是显得偏执和狭隘。一方面,时下“倒奶杀牛”的主体是一些奶牛养殖的散户。数据显示,我国散户奶农提供的原奶约400万吨,其市场占有率仅为国内市场需求的10%,占大头的仍是成规模的牧场和奶企。也就是说,部分散户“杀牛”断不至于拖垮国产奶制品的市场根基。另一方面,加入WTO之后,包括奶制品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内商品都须参与竞争,整个世界贸易的格局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优胜劣汰关系。现在整个市场上的奶制品品质都在提高,如果我们的品质跟不上,应该加强自我反思,而不是一味埋怨国外企业抢占了市场,指责别人有“阴谋”。
说到底,部分奶农“倒奶杀牛”是一种产业转型的阵痛。经济化的加剧应该加快奶制品行业转型升级,其核心有二,一是确保,二是提升品质。借鉴国外经验,地方政府此时应该出手帮一把,引导散户建立合作社,培育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聚零为整,改善奶牛养殖的环境和技术,提升牛奶品质,才能帮助奶农走出当前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