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帐篷下,一口热锅,小半锅被沥青染成深蓝色的沙子,简单的设备,就成了炒制栗子、花生等炒货的简单生产作坊。作坊女老板告诉记者,之所以加沥青,是因为这样炒出来的栗子表面看上去光亮,卖相好。但很显然,这种让沥青与开口栗子“亲密”接触的传统工艺手法,给食品质量埋下了隐患———
由于食品行业的特殊性,规模小、数量大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一直游离于监管部门的视线之外。同时,小作坊食品存在的质量隐患也日益凸显,成为食品的“毒瘤”。随着食品整治工作的深入,杭州市食品监管部门终于把利剑指向这个症结,承载地方特色却以小作坊面目出现的传统食品生产加工行业,面临着去与留的抉择。
在质量意识渐浓,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无证无照、生产工艺落后,也难有质量的传统食品小作坊,必然会受到考问。余杭蜜饯、萧山炒货等富有浓厚杭州地方特色的区域性传统食品,因质量问题,曾一度徘徊在“生”与“死”之间,这一次,小作坊过得了关吗?
食品小作坊占了七成多
据市质监部门对杭州市4391家企业摸底调查显示,目前我市的食品企业除娃哈哈、农夫山泉等名优企业、大集团外,以中小型企业居多,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334家。调查企业中,小型企业中员工不足50人的占93.76%,不足10人的占75.02%,主要分布在乡镇地区和城乡接合部。
年糕、米粉、豆腐等传统食品生产加工业,多以家庭作坊、传统制作工艺的形式存在,无证无照,生产地点也相对隐蔽、偏远。多年来,政府部门对食品的监管一直触及不到这一块。小、散、脏、差,工艺落后,设备简单,缺乏食品管理措施和条件,使得食品质量很难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