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我们总会感觉企业越做越难?
因为我们许多的产品定位、市场定位
都是伪定位,不擅长聚焦。
01品类做减法,利润才能做加法
现代企业真正的"赢销力",就是在现有的产品基础上,不须过多地投入就能迅速提升利润率,而不是靠很多产品堆砌起来的营业额和利润。
实际上,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品减少了,企业反而更容易取胜,因为专注做某一个项目、某一个品类、某一个产品的突破,资源可以集中利用,同时可以减少很多人为造成的复杂性以及它带来的成本增加。
这是企业做大做强的一个非常简单有效的方法。然而在现实中,越是简单的道理越是容易被忽视。
当年,河南的"亿元村"南街村是全国十大名村之一,南街村的方便面、南德调味料在当时已经是全国品牌。然而,当南街村成长为一家规模企业,成为一家集团公司后,开始不断地拓宽产业,涉足粮食深加工、休闲食品、调料、饮料、酒类、印刷、包装甚至工艺品雕刻等行业,多约时候,南村街集团拥有28家公司,产品多达15大类、近200个品种。
希望通过产品的增加,创造更多的利润--这种设想是好的。然而,事与愿违的是,随着项目的增加、销量的增加,企业的总体盈利能力却没有改善。
究其原因就是南街村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加法",导致资源分散。只有初初做食品和调味品的企业能盈利,其他的公司都长期不盈利,导致总盈利并没有增加。
终,因为资源的分散,耽误了当时已经成为品牌的南街村方便面和难的调味料的发展,让它们失去了成为产品的可能。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企业会感到也做越难,因为我们的产品定位、市场定位、营销定位都是伪定位,不擅长聚焦。
--于是,不断地将有限的资源分散使用,投入不熟悉的领域,没有专注在自己的优势项目上,结果使优势变劣势;
--结果是,投入到产品上的资源不比竞品(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少,付出的努力不比竞品少,留的汗不比竞品少,但业绩就是不如竞品好;
--更可惜的是,很多曾经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实力不强、资源不多,产品一上市,就想开发全国市场甚至想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死在了扩张的路上。
一个企业销量的大小、盈利的多少,与产品数量的多少没有直接关系。不是说企业研发的产品越多,销量就越大、盈利就越多!相反,真正做大做强了的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都会砍掉一些产品,资源聚焦,实现单品的突破,培育核心的明星大产品。
统一集团当初绝地反击、起死回生的经历是的例证,其政略选择时:
从做多到做少,从做少到做精,砍掉338个SKU(产品库存量单位)的大部分,然后成功培育核心产品--老坛酸菜牛肉面。
将正在走量的产品淘汰、砍掉,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很难。很多企业都犯这种错误:总觉得自己的哪个产品都不错,砍掉很可惜。手掌手背都是肉,经营很久了,认为哪个产品都有存在的价值。你让我把它砍掉,真舍不得。
统一方便面当初淘汰大批产品时,也是如此。虽说高层都认定了力推老坛酸菜牛肉面,但真要做整合、砍其他产品时,依然是阻力重重。
,来自业绩部门的阻力。这是现实的因素,因为砍掉2/3的产品也就意味着将近2/3的业绩被砍掉,也意味着业务人员很难拿到奖金。收入下降,业务员离职率肯定会增加。
第二,来自经销商的阻力。原来有很多产品,经销商很容易合发一车货,产品砍掉了2/3,经销商没办法整车发货,就会放弃统一产品的经销代理权,转做竞品的代理商。这必然会导致通路荒芜。
第三,来自事业本部的阻力。对事业本部而言,各个品牌像自己的小孩一样,不管这个小孩实际上怎么样,他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下的,事业本部也不愿意自己研发的品牌被砍掉。
第四,来自生产部门的阻力。产品砍掉2/3.开机率骤然下降,用工量减少,这硌将导致很多生产工人下岗。工人们自然是怨声载道,且这么多工人下岗叉涉殁补偿费用等种种问题,生产部门压力很大,因而也是力阻。
虽然有种种阻力,但当时的现状是,统一的方便面虽然有338个SKU,可其中销量的口味年销售额才1.5亿元,全部口味加起来还不矗玎别人一个口味的销量大,不如别人一个单品的销量大;做全国市场,全国的总销量还没有康师傅两个省的销量大。
统一要想改变现状,唯有壮士断腕,掐死其他的SKU,发展壮大一个口昧,收缩战线,打造根据地,才能给企业注入生机;如果不砍掉多余的产品,统一必将面临倒闭的危险。
鉴于这种情况,统一管理层力排众议下定决心给产品、市场做减法。
步,以省为单位,只保留市场销量前10名的产品;
第二步,专注做明星产品,主推老坛酸菜牛肉面:桶面"来一桶"和袋面"统-- 100";
第三步,根据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市场容量较大两大原则,确定Gl0(十大核心省公司)市场战略,在安徽、苏南、苏北、浙江、闽北、粤东、粤西、湖南、湖北、四川,打造"根据地"。
终一举扭转了经营局面,2010年,统一方便面销售额35.6亿元,2011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2013年达到78亿元,战略单品--老坛酸菜牛肉面的销量超过50亿元,跻身大陆方便面口味排行第二的宝座,改写了多年来的天王口味座次。
其间的细节,后文中会有更多的分享。
现在,说回我们企业经营的取舍之道上。我认为,企业就像一颗生态数,彩后、生产、销售、仓储、物流、经销商是一个循环链,经营的产品越多,管控的难度就越大、占据的资金就越多、采购成本就越高、产品品质就越难、销售就越没有重点。这就像打仗一样,在兵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战线拉得太长,战争胜利的概率就越低。
我们知道,中国的高速公路有一个限速60公里/小时的规定,这就屏蔽了时速达不到这一标准的拖拉机上高速的可能。而且规定要求大卡军不能占用超车道。如果拖拉机可以上高速,如果大卡车可以长时间占用超车道,即便你开着奔驰、宝马、奥迪、路虎,在路上也照样开不快。那样做的结果就是高速路变成了低速路,所有车的速度都变慢了。企业经营也是如此。如果明星产品被鸡肋产品拖了后腿,企业的发展速度自然会受到阻碍,这就需要我们把鸡肋产品淘汰掉,为明星让路,才能得到快速发展。
因此,所谓聚焦战略,就是:
一、企业在发展的某一个阶段,专注于一个领域,专注于一个品类,专注于一个品牌,甚至专注于一个单品,专注培养某几个骨干,通过形成合力来爆破点、影响面,到做深做透,实现以小搏大、以弱胜强,终打造核心项目、明星产品;
二、塑造品牌,建立强势根据地,打造一支战斗力、执行力、忠诚度较高的队伍;三、通过项目、品类、产品、队伍的优势,持续地提升销量,提升品牌,持久地盈利和发展。
这段内容看着很复杂,其实有一个主线,可以分解成两个动作。
1、做减法。简单的说,就是砍掉"鸡肋"产品,放弃不适合自身发展的市场,收缩不必要的资源投入,把分散的资源集中,有效放矢地加以运用,避免资源分散使用。
有些企业的老板说,我的产品很好,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我要在全国各个市场上都能看到我的产品。这种想法很对,做企业有雄心壮志也很好,但是我们做市场要根据资源而定。什么叫市场?有人的地方就叫市场,有人就有消费。中国的河南、山东等一个省的人口,相当于欧洲几个国家的人口之和。娃哈哈在河南一个省的销售额一度超过40亿元,很多中小企业开发全国市场,一年销售额还不到1亿元。如果我佃的人力是有限的,企业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先握紧拳头,倾力出击,才有制胜的可能。
2、集中资源攻关。集中做一个项目、一个分类、一个单品、一块市场。就下个太阳有亿万光能,但很少把人晒死,激光只有几瓦的光能,却可以把钻石穿孔。
有很多企业家在经营实践中明白这个道理,于是,他们带领这些卓越的企业,砍掉"鸡肋"产品,放弃不适合自身发展的市场,收缩不必要的资源投入,开始专注于一个领域,专注于一个品类,专注于一个品牌,甚至专注于一个单品。
比如,曾经包罗万象的万科,给企业做减法,将产品线聚焦到家庭住宅房地产上,市场聚焦在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地带,现如今已在房地产行业中争得一席之地。2012年,香飘飘奶茶实施了"剐肉"式聚焦战略,年销售额达到了24亿元。
……
有时候,品类做减法,利润才能做加法。
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不在于有多少资金、多少产品、销售区域有多大,主要是看企业的资源是否在聚焦使用。好比种习惯,西瓜开花的时候,一个藤上通常有七八朵花。一般的瓜农会让它自然长,但是有经验的瓜农,会掐掉其他的花,只留下一朵。这样让整根藤的营养都集中在这朵花上,才会结出又大又甜的西瓜,还有可能成为当地的"瓜王"。
这就是聚焦的力量。道理很简单,就看大家怎么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