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鸡肉和鸭肉在老百姓的餐桌上尤为常见,但鲜为人知的是,优质的禽畜品种离不开背后商业化育种体系的支撑。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打赢种业翻身仗”,要深入实施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联合攻关,实施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让禽畜种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
在种猪、家禽和水禽育种领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何发挥作用?育种技术的采用如何提升禽畜的育种效率和品质?近日,记者走进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其在育种方面的工作成果与计划。
温氏股份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历来重视畜禽种业的发展,将品种培育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种猪育种方面,温氏股份选育有长白、大白、杜洛克、皮特兰和地方优质猪种等六大品种十二大品系种猪,规模可达到年产50万头纯种种猪;创新培育出2个国家种猪新品种(配套系)。在家禽育种方面,温氏股份有通过国家畜禽认证品种7个,年产能8000万羽、年供种2000万套。在水禽育种方面,目前选育的各类型水禽品系有10个。
在温氏股份水禽事业部助理总裁季从亮看来,育种是一项“慢工出细活”的工作。“按照国家品种审定标准的要求,培育1个新配套系,至少需要选育3个以上的品系,每个品系选育4个世代以上,但在实践中,培育出1个综合性能优秀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品种(配套系),远远不止4个世代,例如,我们培育的温氏白羽番鸭1号配套系,从2007年就开始收集素材选育了,一年一个世代,用了10多年的时间,到2020年才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的审定。”季从亮表示。
近年来,老百姓“有肉吃、吃好肉、还要吃得多样”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也成为温氏股份进行禽畜育种工作的出发点。广东温氏南方家禽育种公司总经理林东告诉记者,多年以来,其公司不断引进地方品种作为素材,开展新品种的研究,在西南、华中、华东等地设立基地,注重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为中心去开展育种工作。温氏股份副总裁兼种猪事业部总裁吴珍芳也提出,“温氏养猪发展到哪个地方,育种布局就配套到哪个地方”,多点布局基于市场需求为导向,有利于新品种更快地投入市场。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明确了未来十五年我国主要畜禽遗传改良的目标任务和技术路线,在多个领域提出要建立完善的性能测定体系,加快育种新技术的应用。
记者了解到,在种猪育种上,温氏股份建立了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GBS)分型的种猪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系国内外首创,开发出全基因组选择专用PorcineWens55K芯片,打破国外基因芯片的垄断,实现基因组育种技术的自主创新。
在禽类育种上,智能化手段也被用于提高育种效率和准确度。季从亮告诉记者,在育种实践中,有一半以上的精力花在收集各种性状的性能测定上,再结合系谱来进行选育,智能化主要是提高了性状信息的采集效率,以及采集数据的准确性上,例如以往可能一天才能完成1个有数千只鸭群体的体重测定,采用智能测定工具后,现在2个小时就能完成,测定的数据也更为准确。
“原本我们每天都要人工称量饲料的重量,现在有了饲料报酬自动测定技术,家禽每天吃了多少,就会自动传到系统里去,系统再把数据整理成表格输出,效率倍增。”林东表示。
据介绍,自1992年以来,温氏股份就开始与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就家禽育种开展产学研合作。另据温氏股份2020年年报,公司建立了紧密型产学研研发体系,统筹开展前瞻性、关键性、基础性技术研究和储备。至去年年底,已累计获国家科技奖项8项,省部科技奖项63项,畜禽新品种10个(其中猪2个,鸡7个,鸭1个),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62项(其中美国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10项,国家计算机软件着作权71项。
近年来,温氏、东瑞、广垦畜牧等一批广东种企在育种工作上的表现可圈可点,但碍于育种带来的市场回报有限,大部分企业只能投入有限的资源在育种领域。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育种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支持种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
吴珍芳告诉记者,我国应参照国外建立起种质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高育种企业研发的积极性,如下游的养殖公司向上游育种公司购买种质资源时,要向其支付“基因费”,为育种公司提供充足的研发资金保障。同时,国家也应该扶持一批育种公司,使其成长为能与国际顶级种企形成竞争的企业。
品种“破卡点”、“强优势”和技术“补短板”,是温氏股份未来在育种工作上的努力方向。在种猪育种上,公司将重点开展“华系”中国优质大黑猪新品种培育、“华系”高效瘦肉型种猪新品种(配套系)选育;开展种猪无性繁殖和性别控制等重大核心技术研发。以温氏种猪事业部为基础,吸收华南农业大学和社会资本,组建广东畜禽种业集团,利用5年左右时间,打造成综合实力世界排名前2的高科技种业上市公司。
而在禽类育种方面,温氏股份作为全国有色羽鸡育种规模最大的头部企业,未来目标是力争有色羽鸡父母代市场(含温氏内)占有率达到50%以上,年供种能力达到3000多万羽,使整个研发能力和硬件设备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