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随着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储粮”)旗下油脂公司中包装食用油面市,中储粮的全产业链梦向前再迈进一步。
“近年来,中储粮通过在上游发展订单农业,建立‘三农’服务社,掌握了上游手轮换粮源,同时在下游产业链积极加强与加工流通领域企业合作,加强了产销区直属企业协作。”中储粮购销计划部副部长金京6月10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但是,与的四大跨国粮商---ADM(Archer-DanielsMidland)、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路易达孚(LouisDreyfus)(ABCD四大粮商)相比,无论是中粮集团从下游做起的“全产业链”,还是中储粮从储粮起步向两头延伸的“从田间到餐桌粮食流通主导产业链”,国内粮油企业的全产业链程度望尘莫及。
业内专家表示,“从田间到餐桌”,中粮、中储粮等央企,有责任托起的ABCD之梦。
中储粮实践的,则正是一条从计划走向市场的转型之路。
从“大粮仓”到“主导产业链”
为了国家粮食,1990年,决定建立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
经过10多年的运转,储备制度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原有的储备制度存在着政企不分、权责不明的体制缺陷等方面问题。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新形势,推进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迫切需要增强政府粮食宏观调控能力。
10年后,2000年,中储粮应运而生。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自2000年成立之日起,中储粮负责中央储备粮的经营管理,同时接受国家委托执行粮油购销调存等调控任务,中央政府期望以其掌握的大量储备稳定粮油市场,起到政策调控的作用。
“公司成立之时接收的都是旧盘子,无论是粮食轮换,还是公司经营管理基础,都面临很多困难。”金京表示,中储粮成立后便是加强公司内部治理,打好储备粮管理和轮换基础,完成好国家赋予的“大粮仓”的任务。
然而,通过10多年的市场化发展,中储粮单纯的“大粮仓”身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变化需要。
据报道,自2004年,“四大粮商”陆续进入后,控制了66%的大型油脂企业,控制产能达85%.先后投资了稻谷、小麦、芝麻、大豆等粮油深加工项目,投资控股和参股铁路物流、收储基地、船务、船代等辅助公司。
金京表示,中储粮如果仅仅局限于整个粮食产业链的仓储环节,以买原粮卖原粮方式进行中央储备粮轮换,极易受到市场价格波动的冲击,无法保障中央储备粮的轮换,中储粮此前“吃过亏”,也不容易完成国家赋予调控市场的作用,更谈不上与“大粮商”在市场的抗衡。
建立粮食流通全产业链,便成为包括中储粮在内的诸多粮企的发展之路。
4月20日,在第十四届粮食论坛上,中储粮总公司副总经理刘新江表示,从2005年开始,中储粮承担“新的任务”已经超出了中储粮“建立之初的制度设计和功能定位”,从实践来看,仅仅掌握原粮储备将直接削弱粮食宏观调控效果,为此,中储粮选择了“适度发展粮油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