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的生产管理不仅仅在国内在范围内也是一个行业的顽疾,食品问题需要一个真正负责任的部门老进行管理,食品是(企业)生产出来的,不是政府监管出来的。如果企业不讲诚信,政府投入再大人力物力,也监管不过来,而目前的社会舆论是任何事情都该由政府负全部的责任。
陈院士的本意其实是"在食品这件事儿上,需要政府、企业、科学家和媒体的共同努力".奈何,公众非但没能领悟,反而只记住了"在食品方面,我们是全世界监管力度强的国家"、"食品不是管出来的"这些只言片语,并由此得出院士是为政府开脱责任。被曲解了本意的院士,的确不免冤枉。
应该承认,陈院士对于食品问题的见解,其实不失中肯。之所以当下会呈现食品问题高发的局面,的确有着社会大环境的因素,而绝非单一诱因使然,从这个意义上说,简单的把食品归咎于某一方的责任,自然不免偏颇。陈院士认为"食品责任人是企业,企业不讲诚信,政府投入再大,也管不过来",这话一定程度上更是不无道理。事实上,相比数不清的食品生产厂商,政府的监管即便再三头六臂,也终究有限,指望政府监管来完全遏制食品问题,的确也有些过于苛求。如此看来,食品生产企业都老老实实,诚信经营,似乎才是食品问题的正解。
不过,食品问题,企业固然是始作俑者,但是,面对食品问题的高发,是不是可以仅仅把企业列为责任人就算完事儿,恐怕同样值得商榷。事实上,对于企业而言,能够自觉诚信守法经营固然好,但不应忘却的是,企业毕竟是以追逐利润为使命,一旦缺乏必要而到位的监管,或者企业经营的大环境纷纷趋向于不诚信,这个时候,显然不能指望个别企业去坚守诚信和道德,即便真有这样的企业,也必然会因"劣币驱逐良币"效应,而早早灭绝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的监管其实就好比市场的土壤,土壤环境的优劣,其实已决定了企业经营的大环境,这块土壤上能够生长出怎样的企业,也很大程度上已由土质所决定。面对食品问题的高发,是不是能把责任归之于企业,却淡化企业生存发展的市场土壤呢?
不仅如此,当食品问题的责任被分化,乍一看来尽管不无客观合理性,但恰恰也给食品问题的推诿塞责提供了的理由和借口,当食品问题居然无法找到一个终的负责人时,食品问题的乱象其实可想而知。事实上,当下被作为食品标杆的发达国家,其实也同样经历过食品问题高发的阶段。那么,这些国家的食品问题又是如何出现转机的呢?在美国,让罗斯福恶心的奋力掷出窗外的香肠,触发了严格的食品法案,不仅对有毒食品制造商施以重罚,更催生了着名的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这一机构的诞生。而日本更是将食品问题全部归于政府责任,出现食品问题,政府及其官员必须被问责,而不能仅仅让个别的制售者当"替死鬼".无论是政府监管责任的加强,还似乎直接将政府作为食品问题的终责任人,看似偶然的巧合,恰恰促成了食品问题的重大转机。
而反观国内,就连认为"我们是全世界食品监管力度强国家"的陈院士,也不得不承认"监管力度强"不等于"政府监管已到位",在攸关食品问题的"土壤"方面,政府其实难言尽力,不仅如此,各种体系的存在,也同样弱化了政府加强食品监管的动力,并变相助长了食品问题的高发。
基于此,没有终责任人的"食品问题"必然难有转机,既然如此,政府的确未必是食品问题的罪魁祸首,但作为食品问题的终责任人,政府却是恰当的角色,也理应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