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很多城市的食品监督管理一直都是推动地区整体经济环境提升的重点和难点,近日湖北省武汉市在推动地区的食品管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据报道,湖北省武汉市从7月开始,实行新的食品监管模式。新模式优化了监管体制,整合了监管职能,明晰了监管责任,覆盖了监管空白点,将有望从总体上、根本上提高食品监管的效能。
以往在食品监管上,说起来全都高度重视,管起来则是漏洞很多、盲点不少,其中的症结,就在于监管体制存在一些弊端。譬如市、区相关职能部门的垂直管理格局,这既让区以下政府难以管辖本地域内食品问题,又导致监管食品的执法力量集中在上层,而本是食品问题多发区的基层,却因缺乏执法力量而留下了不少监管空白点。
武汉市的气魄和亮点,就在于针对此类症结,率先大刀阔斧动体制。一是锁定食品监管“责任”。除农业部门仍为监管种植养殖环节的主体外,整合质监、工商等部门相关职能、人员并扩充执法力量,组建新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统一承担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监管职责,由此实现了“分段监管”向“集中监管”的转换,实现了全程全链条的无缝对接。二是把食品监管的权力下放,将食品药品监督局、工商局、质监局3个垂直管理的区分局,整建制划转到区政府直管,由区级政府负责本地域食品监管的日常工作,让区、乡、镇、街在这方面均能“有劲使得上”。三是由区里增加执法力量,在街道和乡镇设立食品药品监督所,将过去的监管空白全都覆盖。
近年面对频发的食品问题,不少地方都喊过很多遏制问题发生的口号,也采取过不少具体办法。这固然也都不错,可是由于未在体制机制上动该动的大手术,仍是医头、脚痛医脚的套路,一阵阵口号喊过,症结却并未。武汉市的上述手笔,或许仍有可优化之处,也有待于在实践中经受检验和加以完善;而且要力避食品问题,也需要全社会共同来做更多更细致的努力。但是,敢于和善于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攻克食品监管难题的勇气和求索方向,却是值得鼓励和借鉴的。
虽然食品管理在很多地区都是管理的难点,但是此次的武汉市在地区的食品管理方面的深入改革也让很多地区在落实地区食品管理方面看到了一定的借鉴,社会管理中,有些难题不涉及体制之弊,自是不必动体制;而涉及体制之弊的,就应该大刀阔斧动体制。希望有更多地方在涉及体制问题的事项上,能像武汉市力破食品监管难题这样,拿出更多更优的改革大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