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行至黑龙江省泰来县江桥蒙古族镇,无尽的绿意扑面而来,视野内或松柏或垂柳或榆杨接连掠过,群山与平原绿化互为补充,林木同花卉交相辉映,整个城镇如同一座“天然氧吧”。江桥人在感受“塞北小江南”的美景时,都说这受益于镇党委书记胡德文十年如一日坚持抓治沙造林,抓退耕还林,带领大家建设的结果。
“满天飞黄沙,一宿地搬家”,这是昔日江桥镇的景象,光秃秃的荒山,大风侵袭,尘沙飞扬,流动沙丘随处可见。2002年,胡德文抓住退耕还林建设启动的有利时机,决定将其作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重点加以大力推进。刚落实退耕还林面积时,群众认识不到位,他就动员党员干部带头承包落实,村里不同意退出地来落实的,他就把镇机关农场地退出完成县下达任务,别的乡镇不要的指标,他就接过来完成,干部群众算的是眼前经济账,他算的是持久生态、效益相统一账。经过努力,江桥蒙古族镇退耕还林的面积占到了全县的1/4。
为了以退耕还林推动生态建设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防止班子变、思路变,胡德文建议建设规划通过镇人代会表决的方式形成法定文件,规划确定将退耕还林的建设重点放在沙化严重的沙岗地、跑风地、坡耕地上。先将岗上风沙锁住,再向平缓的沙地推进,造林时以大规模推进。
过去江桥蒙古族镇造林采取集体统造,群众出工出劳的办法,群众造林缺少积极性,经常应付了事,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都很低,出现了“年年种树不见树”的现象。为解决这个问题,胡德文制定了“谁造林、谁所有、谁受益”的鼓励政策,将林权下放给农户,鼓励农民个人造林,同时,又允许农民在新植林间种矮棵作物增加收入,此外,还对造林大户给予表彰奖励,这些举措有效地调动了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
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政策措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全镇造林每年都以近万亩递增,实施退耕的8年来累计造林7.7万亩,造林成活率普遍达到95%以上,目前全镇森林覆盖率已达到了32.3%,
面对成绩,胡德文并不满足,他认为不仅要实现山清水秀,更要将“青山”变成“金山”。他倡导全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施林下养殖。他要求各村及有关站所(社区)为发展林下养殖农户免费拉电、技术服务、无偿划拨林地供养殖户使用、并提供相应扶持资金。在先进村林禽模式养殖场,1200只“小笨鸡”飞逐蚂蚱、500只白鹅在林间“闲庭信步”。2009年,2万余只“小笨鸡”以每只高出市场价近8元的价格出售,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截至目前,全镇林下养殖典型已达45户,收入近百万元。
胡德文向笔者展示了未来的发展前景,他们将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优势,打造生态和红色旅游产业;积极引进食品加工等龙头企业,不断扩大食用菌、北药等林下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努力打造绿色食品品牌,终实现“绿与城和谐、林与农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