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人们对食品要求的越来越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简称“三品一标”)应运而生。“三品一标”产品必须获得相关认证之后,才能在产品包装上打上相应的标识。那么,目前,“三品一标”在市场上的使用情况如何?出现有哪些问题?市民对此标识是否了解?3月29日,“三品一标”工作会议在南宁召开,记者就以上市民关心的问题采访了有关部门。
现状:
“三品一标”特产
让人雾里看花
今年3月初,自治区农业厅对南宁、钦州等地的农贸市场、超市和名优特产店开展了一次对“三品一标”的检查。检查发现,目前市场上“三品一标”的标志使用不规范,还有一些“李鬼”绿色食品在冒头。
检查中,执法人员发现,某品牌的东北特产(杂粮),几十个品种全打上了有机食品,但没有看到销售商出具相应的认证证书复印件;某品牌虽然标明是有机大米,但包装上面没有认证机构。
在钦州检查时,农业部门执法人员发现某市某公司生产的蛋系列产品中,都打上绿色食品标识,其中有的产品获得认证,但有的产品并未获得认证;辽宁某公司生产的绿色食品“珍珠米”,按照其编号上网搜索,没有查到这家企业。钦州农贸市场部分水果包装箱,上面印刷有“绿色食品”或“绿色食品标识”,却无生产单位、产地、时间等信息。
自治区农业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广西目前创建了25个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县,8个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2个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县,1个有机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到2011年底,广西累计认证登记“三品一标”总量达1369个。但一些企业违法违规使用、冒用“三品一标”标志现象在市场上仍然存在,对“三品一标”品牌公信力产生了负面影响。
对策:
稳步推进认证
强化监管
广西在对“三品一标”检查中暴露出的问题,其实也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
3月29日上午在南宁召开的“三品一标”工作会议上,农业部成员张玉香介绍,随着“三品一标”认证规模的扩大,监管任务越来越重,社会公众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她反对只重视“三品一标”认证数量,而疏于证后监管的做法。张玉香表示,今后要把证后监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三品一标”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纳入各级农业行政部门例行监测范围,加大抽检比例和频率,坚决淘汰不合格的产地和产品,坚决淘汰失信企业,清理一批不合格包装标识,坚决查处一批违法违规主体,确保“三品一标”品牌公信力。
支招:
消费者可上网查识
“三品一标”产品
广西绿色食品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凡是获得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或有机农产品、或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的“三品一标”食品,必须要在包装上标明相应的标识、认证机构信息及产品编号。经销商在进货时要向生产企业索要相应的认证证书复印件,放在出售的商品旁,让消费者容易识别。消费者可通过产品标识上的产品编号,登陆农业部网站或绿色食品网查询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