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持续爆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使得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逐年增长,其中在乳品行业中一些巨头企业“屡屡犯错”给整个行业带来了致命的影响,小杨认为乳品行业背后的危机是产品安全问题,我们来简要探讨食品安全问题对消费者购买行为以及相关行业的影响。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不足,对肉制品和乳制品食品安全的担忧仍未消除,但刚性需求已经逐渐恢复。根据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94.5%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目前的食品安全形势存在问题。虽然“三聚氰胺”事件和“瘦肉精”事件已平复,但乳制品和鲜肉仍是位列中国消费者最不放心的前五大食品种类。
应该说行业龙头爆发食品安全问题后,对行业的影响更为深远,在行业龙头企业品质受到质疑的同时,消费者会担忧中小企业产品可能存在更严重问题。加之行业监管进一步加强,中小产能退出将加速行业洗牌,这反倒给龙头企业提供了转危为机的机会,这在过去几年的乳品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中也可见端倪。
消费者对食品产业的上中游环节(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关注度更高。对消费者而言,产品、品牌、购买场所的选择能够自主控制,但对上中游各个环节缺少深入了解,相对不可控。因此在食品产业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流通、存储,最后到销售、购买的各个环节中,消费者对上中游的采购、生产加工环节的关注度更高。当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后,消费者首先会选择更为安全的购买渠道,并减少对同类产品的购买。
以2008年9月乳制品行业爆发的三聚氰胺事件为例。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初期,消费者会减少对同类产品购买,行业全面受到影响,2008年9月至12月行业产量同比增速连续4个月为负值;同时,消费者选择更安全的购买渠道,加大进口食品购买。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进口奶粉的比例大幅提高,2009年全年进口奶粉量比2008年增长146%。
食品安全问题爆发后,“危”与“机”并存。仍以乳制品行业为例,由于奶粉作为婴幼儿主要食物之一,可替代品少,进口奶粉不可能完全替代国产奶粉。与此同时,国家对乳制品及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生产许可重新审核,带来落后产能的淘汰,为龙头企业腾出空间。比如伊利在事件爆发后,其液态奶销量份额逐步提升。若必需消费类型的食品爆发安全问题,行业短期受到冲击,但长期仍将恢复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