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就要到了,端午节少不了吃粽子,那么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吃粽子的由来是什么?端午节吃粽子起源于公元前340年,楚国爱国诗人面临亡国之痛,与五月五日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人们纷纷来到江上打捞,为了不让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自此,人们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到江上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人们通过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粽子演变到现在已经被做成多种形状与口感,并成为速冻食品中的一类,东汉末年的广东碱水粽、晋代的益智粽、南北朝的粽子开始出现多种杂粮,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裹成的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唐代的粽子出现了锥形、菱形,宋朝有“以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还有“蜜饯粽”。元代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明代就出现了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多种馅料。
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粽子为什么后来是用竹叶包裹用线绳捆绑的呢?据古书记载,是屈原托梦百姓说,米粮投入江中实则被江中的蛟龙所食,如果用艾叶包裹,再绑以五色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食。另有民间传说:包粽子其实是暗示屈原是被绑着扔到水里害死的,并不是自杀的。